《金融時報》的說法是否靠譜,可信度有多大?兩天之後,5月1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周6天前即5月9日在中國政法大學的講話,似乎周還在活動。當然,這種炒舊聞的方法並不足於證明周現在沒有失勢。有趣的是,接着中新網又報導,周永康5月13日在新疆巴音郭楞州出席「疆電外送」工程的開工儀式,並配有圖片。但仔細分析,這恰恰證明周已被剝離了政法委工作,因爲新疆電力根本不是周該管的事。其實 中共媒體一直在報導週會見一些不相干、職務上不匹配的政客的消息。也就是說,只要周沒現身抓「維穩」,媒體越炒就越證明《金融時報》的說法沒錯,這些報導 無非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金融時報》的說法也可以從政治局勢的背景上得到印證。首先,用低級別的過渡人物孟建柱接替周符合胡溫打擊對手後,處理殘局的一貫做法。胡溫善於用級別較低的、有江系印記的人替代原主要對手, 減緩衝擊力,如用張德江取代薄熙來、讓韓正在陳良宇下臺後留任上海市市長職務等。其次,低級別的孟接周的政法委大權符合胡溫降低政法委作用的目的。
如果《金融時報》的說法屬實,這就揭示出至少六點:第一,胡溫確實已在動手拿周了,而且已經完成了關鍵的一步,這就是剝奪了周的權力。從中共的組織原則看,在沒有正式退休前移交權力是極不正常的,而且把一個常委管的政法委書記工作移交給一箇中央委員管,更是匪夷所思。孟建柱雖是周點將選拔起來的公安部長,也是江澤民在上海當政時的「同事」(孟曾任上海副市長、副書記),但周江真正屬意的接班人是薄,孟只是擺出的一種過渡形式,當然這也也與孟與周鬧翻有關。孟與另外中共公檢法二巨頭高等法院院長王勝俊、最高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三人先後提交過辭職信。可見,孟早與周不合,且薄倒臺後又傳出孟倒向胡的消息,孟對周而言絕對是個危險人物,而且孟的黨內地位較低(只是中央委員),周不會主動把一個常委管的政法委工作移交給孟。如果周真的把政法委工作移交給孟,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周迫於胡溫主導的中共高層的決定,而無奈地這麼做。
第二,《金融時報》說,周失權的主要原因是與薄案有關,這就是說,胡溫確實在按把周薄捆綁起來打的思路走。薄下臺後,如何對其定罪存在不同說法,即,是按刑責或貪腐,還是按周薄謀反來定罪?現在明了了:周與薄難脫干係。
第三,外界對胡溫遲遲沒有公開拿下週,一開始難以理解。既然要動周,爲什麼不來個痛快的,公開逮捕周永康豈不乾脆利落? 《金融時報》說,這麼做對一些高官非常危險,因爲周作爲政法委書記掌握了很多官員多年來的陰暗祕密。當時,外界認爲胡溫可能是對公開拿周對中共政權的衝擊有所顧忌。但《金融時報》沒有提及這一點,反倒是說中共官員的整體腐敗阻礙了胡溫手腳。這正好說明了中共體制普遍腐敗的不可救藥和解體中共的必要性。
第四,胡溫必須對周下手,是因爲周領導的政法委不論是從薄王案件,還是陳光誠事件,都給中共形象出了醜,捅出大紕漏,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所以,政法委的權力必須限制。也就是,政法委無所不在的權力已經危機中共統治,加劇了中共危機,就是從共產黨安危角度講,也必須處理周。
第五,周的政法委統治還危及到中共高層包括胡溫習等所有常委的安危,如周薄對習近平搞陰謀,在薄倒臺後搞政變、周與薄對常委搞竊聽等。
第六,達到在真正逮捕周永康時不至於引起太大震動。這次讓周還能現身,並不是對周的讓步,而是讓周的罪行在黨內外逐漸知曉,如讓周在政治局常委對自己爲薄熙來辯護一事道歉,把這一消息讓外媒放出去,同時周將無權選擇自己的接班人。這都是策略。
因此,這次胡溫對周動手,使周大權旁落,意味着真正的收尾大戲已開場。這並不是溫水煮青蛙(青蛙本身感覺挺舒服),而是對周和江系施加強大壓力,周和江系完全感覺的到大禍將至。曾慶紅驚慌失措,被迫出面,親自支撐,就充分說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