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林彪事件揭開的祕密(圖)
 
王華
 
2011年9月1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歷史是面鏡子,我們從中可照出他人,也可照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你我。表面上看,林彪是把毛澤東推向神壇的人,也是第一個把毛拉下神壇的人。毛利用林發動了文革,但林之死也宣告文革的破產和中共統治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解讀文革,林彪是除毛澤東、周恩來之外的最佳標本。淺層上人們看到中共內鬥的血腥和骯髒,中共政治小丑們如何違背良知而玩弄厚黑權術,深層上可以看到那隻邪靈的手如何操控着中國,借「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把傳統文化毀於一旦。

中國人相信命運。一個人一生下來,他的一生就定好了。毛澤東不懂道士給他算命說的「8341」,但他活了83歲、執政41年。因爲表裏不一,人們把林彪說成奸詐之人,其面相也是「天狗吃月亮」。不過從自由民主的角度看,無論是林彪,特別是林立果的那幫人,在紅海洋淹沒一切的思想禁錮中,能保持獨立思維能力,像林昭、遇羅克那樣,也算難得的好漢了。政論家胡平回憶說:「記得在林彪事件傳出後,我們那個朋友圈子裏都很興奮——『好啊,終於有人要幹掉毛澤東了!』其次是遺憾——『惜乎不中秦皇帝』。」

目前中共把發動文革的必然性,說成是黨魁毛一人偶然的一時錯誤而被人利用,文革後鄧小平堅持不給林彪平反,讓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爲中共背黑鍋,其實鄧保衛的不是毛,而是躲在背後支撐共產黨的共產邪靈、馬克思所說的那個「幽靈」。

中共黨內整風殘酷

中共黨內鬥爭的殘酷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正如《九評共產黨》所揭示的:「由於共產黨是一個靠黨性、而非道義結合的團體,其黨員、尤其是高幹對最高領導人是否忠心就成了問題。因此,在黨內也需要殺人,也需要製造恐怖氣氛以讓活下來的人看到當最高獨裁者要搞死誰的話,這個人會死得多麼慘。」在前蘇聯,「俄共前兩屆政治局委員,除列寧已死及斯大林本人外,全部被處死或自殺;當時五名元帥中斃了三個,五名集團軍司令中也斃了三個,全部二級集團軍司令10個人全部槍斃,85個軍長中斃了57個,195名師長中斃了110個。」

中共一貫鼓吹「殘酷鬥爭,無情打擊」,從殺AB團到延安整風,從收拾高崗、饒漱石、胡風、彭德懷,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內部的老傢伙們幾乎收拾一空。中共的歷任總書記沒有一個有好下場。劉少奇被打倒後,在他70歲生日那天,毛澤東特意囑咐給劉一個生日禮物──收音機,目的是讓他聽全會公報:把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永遠開除出黨,並繼續清算劉少奇及其同夥叛黨叛國的罪行!

劉的精神被徹底擊垮,病情急劇惡化。由於他長期被捆綁在床上,一動也不能動,他的頸部、背部、臀部、腳後跟都是流膿水的褥瘡,疼痛難忍。隨後他被折磨得渾身糜爛腥臭,骨瘦如柴,臨死時都沒有人形,蓬亂的白髮有二尺長。在其死亡卡片上這樣寫着:姓名:劉衛黃;職業:無業;死因:病死。一個堂堂大國的主席就這樣悲慘死去。假如林彪不外逃,可能等待他的是跟劉少奇一樣的下場。

林彪自食其果

可以想像,當林彪意識到毛要加害於他、而他無處可逃時,真是悔之晚矣啊。想當初他放棄做人的道德原則,違背良知地助長和配合毛打壓劉少奇,如今劉的遭遇就要落到自己身上了,當初自己把毛捧上神壇,令其胡作非爲而無人敢管,被神話的毛無論說什麼,全體中國人集體喪失了辨別善惡的能力,林彪的結局可謂自食其果也。

上蒼悲憫。祂不想讓林彪像劉少奇那些無聲無息地死去,祂讓林彪飛機墜毀在國外,中共無法掩蓋林彪的死訊,以便藉此喚醒中國人:看看共產黨的所作所爲吧。中共絕不是人民的大救星,誰要配合中共,誰就會自食其果,中共高官的命運更是如此。在中共字典中,人只要有私和欲,就可以被擺弄和利用,人若不將道德原則作爲做人的底線,就更容易成爲中共絞肉機的犧牲品。

時光輪迴,今天的人看文革時的中國人都認爲他們太愚蠢,不過當年擁護文革打倒走資派的人,如今同樣擁護共產黨迫害法輪功。有人還想加入中共來改造中共,不過林彪以惡制惡、引火燒身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鑑。一代軍事天才的悲苦一生,告訴我們的是,唯有遠離中共,才能自保平安。

三退是最好的非暴力抗爭

胡平在《非暴力抗爭觀》一文中指出,人們說希特勒、毛澤東是魔鬼,在他們面前很難用非暴力和平抗爭,暴力抗爭也更難進行。但希特勒、毛澤東不是憑藉他們個人力量來統治我們的,而是靠着千千萬萬的人們對他們的自願支持來統治的,一旦大多數民衆放棄了對極權統治者的支持與服從,極權統治者就失去了他的力量。

從這個角度看,目前在中國社會廣傳的精神覺醒三退(退黨、退團、退隊)運動就是最好的瓦解獨裁者的非暴力方式。

當初林彪走投無路,非暴力抗爭行不通,暴力抗爭也不行。假如林彪能活到今天,我想他會像今天的很多中共高官那樣,自動退出中共的,因爲這是對付魔鬼的最好辦法。

 
分享:
 
人氣:26,02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