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共將亡 中國過渡政府籲民衆保護自己資產
 
2011年11月18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中國過渡政府11月17日發表文章《中國民衆要保護自己的資產》,呼籲中國人民在中共政權即將滅亡的時刻,注意保護自己的資產。全文如下:

衆所周知,目前中國社會的各種危機出現了綜合性爆發,樓市降價、企業倒閉、通貨膨脹、環境問題、道德下滑、民不聊生等等,在這一階段集中爆發了。這些看似沒有關聯的事情,似乎和近十年來在中國大陸發生的事情沒有太大不同。實際上,它們已經發生了本質的不同,它們在同一階段同時爆發,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這是中共解體前的徵兆和必經的過程。

中共解體,不僅是意識形態的解體,更是作爲一個組織的解體,以及其操縱的國民經濟的解體。因爲中共的貪婪和腐敗,爲了一黨私利使得國家的經濟處於這種崩潰前的狀態。特別是在中共解體前夕,中共也看到這個情況,所以開始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對全民進行經濟掠奪,而這個經濟掠奪將會使得廣大的中國民衆將最後僅有的血汗錢化爲烏有。

一、中共是通過什麼方式來搜刮民衆的資金呢?

1、通貨膨脹:中共無節制的發行貨幣,是直接的掠奪民衆資產的方式。近來中共僞央行承認增發了貨幣四十三萬億,而在經濟本質沒有增長的情況下,大量的發行貨幣就是在從民衆手中進行巧取豪奪。

2、五花八門的高稅收:據相關統計,現在的中國是稅負最重的國家,在中國歷史上現階段的稅負也是達到了頂峯。上路有過路費、過橋費、燃油費等,買房子有交易稅、印花稅等幾十種稅費,企業只要註冊就要交河道費、殘疾人保障金、所得稅等稅和費,甚至佔了企業稅前利潤的70%以上。百姓吃穿住行,無不在中共的盤剝掠奪之中。

3、強行的霸佔房屋、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動輒上千名中共警匪出動搶佔民宅、土地,百姓呼天搶地、自焚走投無路。

4、發行各種巧立名目的債卷:各級地方政府早已破產,發行的債權在今年陸續到期卻無法兌現,繼而發新債券來償還舊債券的錢,拆東牆補西牆。

5、銀行的壞賬:由於房地產等行業的大量萎縮無法償還貸款,相應帶來的是銀行壞賬。這部份也會轉移到中國民衆、民營企業身上。

6.官僚壟斷企業壟斷市場和價格,盤剝全國民衆:例如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壟斷全國石油資源和供應汽柴油價格;聯通等電訊公司壟斷電話和網絡上網價格;鐵道部壟斷全國鐵路資源和貨客運價格。

7.中共銀行系統和國營企業加入高利貸行業:中國大地正在興起高利貸事業,其中大部份是中共銀行系統和國營企業的「影子銀行」利用國庫資金在其中運行和操作,高利貸利息高達30%、50%、甚至100%。

二、在中共解體過渡時期,中國民衆如何保護自己的資產?

目前中共是通過上述幾種方式,使得民衆的錢貶值,辛苦積累的一些財富被掏空了,被掠奪了。這種情況下,你現在有錢並不等於今後有錢,要想方設法保護自己的資產。沒有制度上、法律上的保障,私人財產是無法保障的。那麼這種情況下,在解體中共過程中,中國民衆能否看住自己的私有財產,真正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事情。所以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中國過渡政府建議:

1、不要將資金買中共國債,無論地方債還是國債,因爲這些已經是完全破產的、沒有信用的僞政府發行的債券;

2、保護自己的土地、房子:採取各種方式抗強拆,不能讓中共爲所欲爲;

3、拒絕各種有效方式抵制形形色色的中共收的稅與費;

4、儘可能不要借貸,無論是地下錢莊,還是中共銀行。

5、不要在股市和房市上投資。

6、資金轉移,以便中共無法控制(如轉移到其他國家、地區或銀行)。


中國過渡政府已經多次發表文章,如《告中國股民書》,《告國內投資者書:擺脫幻想,積極自救》,《抗稅,就是抗擊中共》,號召中國民衆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財產。在過去的歷史中,確實有太多的先例,特別是前蘇聯在解體前,貨幣極度貶值;中華民國在大陸淪陷前,也出現了極度的通貨膨脹,而最終損失最大的就是廣大的普通民衆。因此能否最大程度地保護好自己的資產,不爲中共的謊言所迷惑,不被中共的各種專制手段所脅迫,也成爲凝聚全民意志,共同反抗中共的力量。


中國過渡政府
2011年11月16日

1.中國過渡政府公民註冊窗口http://www.gdzf.org/dj/gmdj.php;新公民skype註冊服務:添加「china.government7」,發送「1」,工作人員將代爲註冊,同時代辦「三退」。
2.中國過渡政府新聞發佈會:北京時間週五晚10:00。Paltalk:cig2008
3.中國過渡政府網民工作部擴編招聘啓事http://gdzf.org/cn/index.php/joomla-license/733-2009-10-31-14-03-26.html
4.中國過渡政府在推特:@Chinainterimgov
5.中國過渡政府總統辦公室:[email protected]

 
分享:
 
人氣:18,60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