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國人的國慶日應該是哪一天?
 
劉曉
 
2011年10月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在古代中國,皇帝不僅要上承天命,而且要以德行下安黎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以其登基、誕辰都是舉國歡慶的日子。

到了近代,人們通常把一個國家的獨立、憲法的簽署或其他有重大意義的週年紀念日定爲「國慶日」,有的則稱爲「獨立日」,如美國,但基本含義是相同的。

顯而易見,每個紀念日的背後都有着其特殊的故事在裏邊。比如美國的獨立日是7月4日,就是爲了紀念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草案,並正式宣佈美國獨立的。法國的國慶日是7月14日,1789年的這一天,法國巴黎民衆攻佔了巴士底監獄,從此自由民主、天賦人權的思想取代了傳統觀念。而統一後的德國類似國慶的日子是10月3日,其正式名稱是「統一日」。

在不少國家的國慶日中,老百姓們是發自內心地慶祝這個節日。比如,在美國每年獨立日的這一天,全美大大小小的教堂鐘聲齊鳴,各地居民自發地舉行遊行,有些人還在大街上載歌載舞。在德國的「統一日」,則在各州的首府輪流舉辦慶祝活動,以紀念共產黨統治下的東德垮臺以及兩德在分裂幾十年後合二爲一。

不過,在當今中共治下的中國,老百姓們卻在所謂「十一」「國慶日」這一天選擇了上訪。來自北京的消息稱,「十一」前夕,有數萬來自全國各地的訪民聚集在國家信訪局門口,爲所遭遇的不公、爲人權的被踐踏申訴。然而,等待這些訪民的依舊是警車和警察。即便天安門廣場再花團錦簇,即便中共媒體再吹噓盛世下百姓們如何歡慶,但這數萬訪民以及他們背後爲數更多的受欺凌的人們,卻戳穿了「祥和快樂的國慶」只不過是個謊言。

其實,「十一」這個國慶日是中共強加給中國民衆的。62年前的這一天,中共竊取了政權,建立了所謂的「新中國」。「新」與「舊」相對應,「新中國」即與「舊中國」相對應;也是,在人們的腦中,新的自然要比舊的好。中共不僅通過加上這一「新」一「舊」的形容詞給人們以直觀的對比,而且還通過各種手段,反覆向老百姓灌輸:「舊中國」是反動的、壓迫的、黑暗的、剝削的、醜陋的、愚昧的、災難的、恐怖的、不義的,「新中國」是進步的、解放的、光明的、福利的、美好的、文明的、幸福的、和平的、正義的。也就是說,前者是地獄,後者是天堂。

在謊言重複了一千遍就成爲真理的宣傳下,在中共對媒體、教育、法律、思想、經濟等各個領域的絕對控制下,在暴力的恐嚇下,不少中國人接受了中共的思想,並且真的認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真的認爲正是中共62年前的建政讓「中國人民站了起來」。

然而,在這個所謂的「新中國」中,卻有八千萬人慘死,讓中華大地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君不見,1949年後的一個又一個運動,消滅了農村中起着道德模範作用的地主,消滅了正蒸蒸日上的民族資本家,消滅了各種信教組織,並打斷了知識份子的脊樑;君不見,爲了清除黨內異己而發動的文革徹底斬斷了中華文化的根,仁義禮智信和對天地敬畏的缺失從此讓國人的道德一日千里地向下滑着;君不見,在89年大學生給自己信任的黨提了幾點要求,就慘遭坦克、機槍的殺戮;九十年代末,老百姓想煉法輪功祛病健身、修心向善,江澤民和黨就動用軍隊、武警、公檢法等暴力機器,對他們進行「名譽上搞臭、經濟上截斷、肉體上消滅」,甚至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以謀取暴利;君不見,被中共折騰了幾十年的經濟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後,卻成了中共巧取豪奪百姓的把戲。中共利用國企改革、城鎮化運動,強迫下崗,暴力拆遷,強搶土地等手段,將老百姓的財富納入懷中,從而導致大規模的失業潮、失地潮、上訪潮……

在這個「新中國」下,人們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奸商,悍警,昏官,庸醫遍地充斥;毒食品、高物價、拆房屋、高賦稅、戒言論、禁菜刀成爲一個又一個讓人心碎的「風景」。中國人不知未來該走向何方……

而同這所謂的「新中國」相比,被中共詆譭的「舊中國」中的古代王朝卻對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並對西方文明的進程起到了無可替代的推動作用。資料顯示,當世界尚處於朦昧時期時,中國早已進入了高度的文明發展期,並享有了高度的自由。這些創造了輝煌文明的王朝讓無數外國人欽羨不已,而所謂的「新中國」又讓多少外國人發自內心的羨慕過?即便是中共所指斥的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時期,人民所享有的言論自由、信仰自由、遠離貧困的自由和遠離恐怖的自由,也是當下的中國人遠遠比不上的。

顯而易見,這個給中國人民帶來悲慘命運的「新中國」正是始於62年前的10月1日,即中共所謂的「國慶日」,而這個國慶日的背後充斥的恰恰是中國人的血和淚,因此有什麼值得我們在這一天慶祝的呢?其實,對於中國人而言,真正值得舉國慶祝的那一天,真正的國慶日應該是中共垮臺的那一天!

 
分享:
 
人氣:19,25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