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上海世博会之殇
 
2010年5月31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台湾《看》杂志第63期发表何清涟的文章《上海世博会之殇 》说,中国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一直成为媒体镜头追逐的目标。只是这追逐分成中共防火墙的墙里墙外。墙里的大陆媒体,追逐的是世博会的阳面,如它的宏大、它的世 界第一、以及它炫耀的中国“富强”。而墙外的世界媒体,却将镜头对准了世博会的阴暗面。

世博会离预想的经济效益差多远?

文章说,中共当局一直夸称: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中国发展的助推器。

在150多年的世博会历史上,不乏有举办成功精彩的,也有留有遗憾的。在 举办过的各类世博会中,达到和未达到预计人数的世博会各占一半;在收支平衡上,盈利、持平和亏损的世博会各占三分之一。

不过,历届世博会当中,以上海世博会投入的资金数量居首。据估计,世博会总成本预计为550亿美元,是京奥花费的两倍 以上。仲量联行(Jones Lang Lasalle)估计,上海世博会总成本约为950亿美元。

如此钜额的投入,中共当局当然希望藉展览期间获得的经济收入轧平。按照主办方上海市的设想,要在为期184天的世博会期间完成7000万人次的目标(乐观估计甚至高达一亿多游客)。去年,上海财经大 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曾估算过世博会的经济产出效益,认为将是北京奥运会的3.49倍。其中上海世博会的“产出影响”为794.77亿元人民币、 “增量消费”为468.64亿元人民币,游客的主要消费领 域是餐饮、购物和娱乐等。

但这如意算盘却落了空。世博会开幕热过后就遭遇冷场,每天接待人数距离预计以及期待的访问人数较远。要在为 期184天的世博会期间完成7000万人次的目标,平均每天的游客人数需达约38万。而截至5月12日,平均每天实际入园者仅有约15万人,只是当局预计的日均客量41%。

《上海骷髅地》见证上海世博会的阴面

中国国内民众了解的阴暗面是世博的三大剽窃事件──世博歌曲“2010等你来”被指抄袭日本歌曲“不变的你就好”,世博会吉祥物海宝被指抄袭美国卡通人物冈比,号称“东方之冠”的中国馆,被指 抄袭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为1992年大阪世博会设计的日本馆。但是,世博会最浓厚的阴影却不为中国大陆人所知,那就是世博会场馆的地盘浸透了拆迁户的血泪。

上海世博会的场馆需要占用大量用地。按照上海市官方公布的资料,必须迁走1.8万户居民与272家企事业单位。上海官方前年就宣称动迁顺利完成,但民间版本却见证了世博会动迁过程的黑暗与残酷。《纽约时报》摄影记者杜斌出版的《上海骷髅地》,以图文形式讲述了几家拆迁户因反抗强拆而备受摧残凌辱的悲惨故事,展现了他们如何被强权剥夺尊严乃至生命:欺凌、追踪、绑架、秘密监狱、劳教、酷刑、精神病院和肉体灭绝。这《上海骷髅地》的内容简介很好地表达了这一被上海官方掩盖的阴暗面: “在上海。一群无名小卒遭遇了 这个星球上最浩大、最残忍、最邪恶的拆迁史诗革命:中国共产党掌权者以城市改造之名。官商勾结。联手铲除了他们合法的木西身之所;数百万人选择了妥协和沉默。仅有数以千计的无家可归者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但他们只能无助地哀号到气断身亡。”

与杜斌前几年完成的《上访者》一书一样,这是一本在中国大陆根本无法出版的书。这两本书记载的都是中国人的生存权利与人格尊严被中共制度化地践踏和劫夺的过程。作为中国人,我很感谢杜斌与台湾葡萄树文化出版人小米粥,因为这本书为世博会留下了一段宝贵的历史见证。

与拆迁户被逼得家破人亡形成对照的是,中共当局为非洲联合馆提供了一亿美元的援助,该馆43个参展方都是受援物件。只要想想这些援助的钱当中有众多拆迁户的血泪款,就会对中共当局这种“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慷慨”产生痛恨与鄙视。

无法压制的抗议声音

尽管世博警戒森严,但还是不断发生各种抗议事件。5月3号,开封市小商人李某因不服开封市法院对其所涉纠纷的判决结果,到上海上访,被上海警方以“干扰上海世博会秩序”为名拘留。 世博难民胡燕则想方设法到了美国纽约,在世博会期间每天到联合国大厦前的广场抗议。在日本东京机场坚守90余天、要求回国权利的冯正虎准备在世博 会期间在网上举办一个“冤假错案博览会”,展示涉及他个人的12件冤案,虽然遭遇当局扼杀,但影响却已造成。

一位网名为“最佳损友”的大学生写了篇“世博十宗罪”,如强迫拆迁造成大批世博难民、侵犯人权、破坏上海原有文化、严重扰民等等。该文特别指出,中共当局希望每通过举办一些大型盛会来对内凝聚民心、对外改善国际形象,但往往事与愿违,世博会让上海这个城市的生活变得更糟糕,和平时期对城市居民 的盘问、搜包、验证,让人平添紧张的政治怖感。文章上网后,该名网友即被国保请“喝茶”(即叫去威胁性的谈话)。

文章说,显然,期望世博会凝聚民心是不可能了。

 
分享:
 
人气:16,26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