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带罪的玫瑰(图)
 
林辉
 
2010年5月29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近日,中国导演张艺谋被耶鲁大学授予了艺术学荣誉博士学位。耶鲁大学校长列文在阐释其获奖的原因时称其是天才的艺术家,将“中国的辉煌、复杂、矛盾和魅力通过摄影机和艺术编导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认为他“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编导的大型文化史诗,集中国历史和文化于一体,壮丽无比,永载史册。”

虽然耶鲁大学有权选择是否授予张艺谋荣誉博士,但我并不赞同耶鲁大学校长对其的评价,因为一个丧失了灵魂所在的艺术家,一个愿意为政治服务的艺术家,注定将在历史中被湮灭,更遑论什么“永载史册”。在我看来,张艺谋正是这样的一个艺术家。

曾经的我也很喜欢看张艺谋拍的电影,特别喜欢看其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电影《红高粱》和《活着》;然而,慢慢的,曾经视“拍商业片是一种堕落”的张艺谋,却将拍片重心从文艺转到了商业上,并通过唯美、精致的艺术形式将一个个颠覆传统的主题悄然地传递给观众,他的电影也因此失去了灵魂所在,这尤其体现在电影《英雄》上。

在《英雄》中,张艺谋将在历史上 “焚书坑儒”并实行苛法的秦始皇演绎成了一个热爱和平的人士:他之所以要进行战争,只是为了用战争消灭战争,要通过统一天下来消除战乱,重新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影片中的秦始皇甚至对刺客如此表达道:“寡人孤独一人,忍受多少责难,多少暗算,无人能懂寡人之心。就连秦国的满朝文武,也视寡人为暴君……”

在绝美的艺术包装形式下,如此的演绎让众多不了解史实的人、包括不少外国人相信了秦始皇杀人果真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了解史实的人又有多少呢?据说这部影片是中共政府资助拍摄的,联想到影片的内容,有些东西似乎已经是不言而喻了:喜欢为杀人者辩护的除了嗜杀者外,还会有谁呢?

与之异曲同工的还有张艺谋执导的歌剧《秦始皇》,同样在内容上回避了秦始皇杀戮建国的历史事实,而且由于其剧情冗长、演唱乏味在美国的演出遭到了恶评。据说演出的赞助方也是中共政府。

或许正是张艺谋这种善于以精美的艺术包装来颠覆史实、按照中共的意愿表达主题的能力博得了中共领导人的青睐,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这个光环不出所料地落在了他的身上。然而,“精美、绚丽、壮观”的开幕式背后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曲解,是对中共血腥暴力的宣扬,是对人性的摧残。此时的张艺谋不再单纯是艺术上的张艺谋,而更多沾染上了政治意味。或者此时的张艺谋会叹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真的是这样吗?

不由得想起了当年纳粹德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女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当年的她因为才华横溢,所以被希特勒选中拍摄记录片。她所拍摄的最为著名也最为人诟病的是《意志的胜利》。

《意志的胜利》是一部记录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记录片,它显示了纳粹政府如何通过宣传而发展壮大,希特勒是如何运用他“无与伦比”又令人恐惧的语言能力煽动群众,并向他们灌输纳粹思想的。为了拍摄这部影片,希特勒给里芬斯塔尔提供了空前的拍摄条件: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16名一流摄影师、30台摄影机所组成的规模庞大的摄影队,22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全部随时听命于里芬斯塔尔调遣;纽伦堡甚至为拍摄还专门修建了特殊的桥梁、塔和斜坡路,使里芬斯塔尔的摄影机能够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一个纳粹官员还把自己的豪华别墅提供给摄制组下榻。

希特勒的愿望达到了。对于艺术完美追求的里芬斯塔尔指挥着她的摄影大军,采用多视角的拍摄成功地渲染了现场气氛。而且,她要求电影中的所有画面都要确保在最美的光线下、最美的角度下,以正确的曝光与拍摄角度来拍摄。此外,里芬斯塔尔对电影节奏与动感表现恰到好处的把握,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在视觉表现上酣畅淋漓的作品。影片完全符合纳粹当局的意图,艺术精湛,很有美学追求,被纳粹头目们称赞为 “杰作”。《意志的胜利》于1935年首映,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人因此决心聚集在希特勒的旗帜之下;影片也使里芬施塔尔成为“国家社会主义自我标榜最有想像力的宣传员”。可以说,这部影片在宣传上获得的巨大成功是“不可饶恕的”。

事实上,在纳粹统治时期,许多有良知的艺术家都不愿与独裁者合作,他们不是流亡国外,就是被投入了集中营,甘愿为纳粹服务的只是少数人,里芬斯塔尔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她崇拜希特勒,认为是希特勒使德国人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长期萧条和民族自卑感。这一信念,直到战争给全世界造成毁灭性灾难,她才醒悟过来。1939年9月,里芬斯塔尔被邀请去波兰拍摄闪电战的胜利,5天时间里,她对于战争的无情和德国士兵对待波兰俘虏的残酷感到十分震惊。她开始不再想为政治宣传效力,但她作为纳粹艺术的招牌却再也改变不了了。

二战后,里芬施塔尔是第一批被送进监狱的电影人,她被定名为纳粹的同情人并几次遭到逮捕,其导演生涯也随之结束。1949年她从监狱出来后,改行做了摄影师。2003年9月8日,享年101岁的里芬施塔尔去世,但至死都不愿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

对此,生前的里芬施塔尔曾一遍遍重复道:“我只是一个艺术家,不太关心现实,只想留住过去的所有美好。”但一直批评她的艺术家苏珊‧桑格塔则说:“在真相和正义之间,我选择真相。而里芬施塔尔则选择了美,哪怕它是一种带罪的美。”

的确,艺术貌似与政治无关,然而当政治企图以艺术面目示人时,艺术如何可以完璧?从有毒的荆棘中生长出来的玫瑰,也永远是“带罪的玫瑰”。不知像张艺谋这样的艺术家们是否可以从里芬施塔尔的经历悟到些什么呢?

 
分享:
 
人气:15,215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