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的胡适。
【人民报消息】出生于1891年12月17日的胡适是安徽绩溪人,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开会时心脏病猝发逝于台北南港。享年70岁。

其父胡传,是清朝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着有《台湾纪事两种》,1895年8月22日病殁于厦门。

1910年,18岁的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他早年得志,一生显赫,人生相当的顺达。

声名显赫并遵循传统规范

1917年夏,25岁的胡适回国担任北大教授。1922年(30岁)北大教务长、1932年(40岁)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1938(46岁)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54岁)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1957年(65岁)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受到蒋介石的器重。

胡适学识渊博,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并传奇般的获得过35个博士学位。他首倡「新文化运动」而一夜成名,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学的领袖人物和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但他对于自己的个人生活方面依然遵循传统规范。胡适的婚姻是其母冯顺弟包办的,到1917年成婚时,这位北大教授还没有见过裹小脚、大字不识几个的未婚妻江冬秀。在当时自由恋爱风气兴起后,胡适并未像其他青年一样毁掉婚约,而是继续维持,对此,胡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

胡适的为人


为人宽厚的胡适。
据记载,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在北京,胡适家里每到星期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他尽力解答。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也有人只是去问候,他便报以零零散散的闲谈。客人辞别后,都有不虚此行之感。

他的朋友,或自称是他朋友的人,实在太多了,以至有一次幽默杂志《论语》宣布:这本杂志的作者也不许开口「我的朋友胡适之」,闭口「我的朋友胡适之」。胡适的为人可见一斑。   

有件事最能说明胡适的为人,也就是他与街头卖芝麻饼的小贩袁瓞的友谊。袁瓞虽是个社会底层的百姓,但他很关心国家大事,空闲时也读些有关书籍。当他有问题想不出答案时,竟然写信向社会名流胡适请教,问:「英国为君主制,美国为民主制,实质上是否相同?在组织上,英国内阁制与美国总统制,是否以英国的较好?」

胡适不仅热情的回信,还在文章中写道:「我们这个国家里,有─个卖饼的,每天提着铅皮桶在街上叫卖芝麻饼,风雨无阻,烈日更不放在心上,但他还肯忙里偷闲,关心国家的大计,关心英美的政治制度,盼望国家能走上长治久安之路──单只这一奇事已够使我乐观,使我高兴了。」

一来二去,袁瓞常到胡适的办公室去看他。因为路途很远,以后胡适出门前,总先写信通知袁瓞,以免袁瓞枉跑那么远的路。从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胡适的善良和为他人着想。有一次袁瓞以为自己生了鼻癌(经诊断后万幸不是),于是名人胡适替他写了封信,介绍他去自己熟悉的大医院,并且在信中表示愿意代付一切费用。  

胡适的宽厚也让人印象深刻。从前上海的左翼作家,在鲁迅领导之下,曾向他「围剿」多次。鲁迅去世后,许广平为《鲁迅全集》的出版而四处奔走,却无人愿意帮忙,不得已求助于胡适,胡适马上着手运作。他从未计较过恩怨得失,不管是友人,还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他都尽全力帮助。

胡适和溥仪的一段有趣故事

胡适和3岁登基的「末代皇帝」溥仪有一段故事,让人从中看到胡适的「善良」、「正直」。 

一天,皇帝溥仪读了胡适的《尝试集》和《胡适文存》,非常欣赏。那时清宫里已经有些现代化装置,比如电话,于是15岁的小皇帝突发奇想,想看看这个新派领袖长的什么样,于是就给胡适拨了一个电话:

「你是胡博士吗?好极了,你猜我是谁?」  

听到是一个孩子在讲话,胡适有些发懵:「您是谁呀?怎么我听不出来呢?……」   

「哈哈,甭猜啦,我是宣统啊!」  

「宣统?好怪的名字……是……是皇上?」  

「对啦,我是皇上。我听到你说话了,但还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儿,你有空来宫里,让我瞅瞅吧!」  

不久,胡适就到宫里拜见小皇帝溥仪,看到桌上放着《晨报》、《英文快报》等报纸和杂志。此时的溥仪为了和胡适拉近距离,没穿正式的皇服,而是特意一身平民打扮。两个人谈的很投机。溥仪最后说:「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现在还要浪费国家的钱,心里很不安。我本想独立生活,但老人都反对,因为我一独立。他们就没有了依靠!」   

这20分钟的会见让胡适对真正的溥仪有了了解,他答应以后多找一些书给皇帝后,就离去了。不久,这件被皇帝接见的事情激起轩然大波,众多批评轰然而至,最激烈怒伐者是鲁迅,但胡适却一笑了之,并不放在心上。不久,冯玉祥起兵将溥仪逐出皇宫,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一面倒大呼痛快,只有胡适谴责冯玉祥驱逐孤儿寡母是「东方的野蛮」。

有评论说,现在看来,在那个军阀当道的时代,胡适敢于这样做,恐怕不仅仅需要「善良」,更需要的是「勇气」。再看当今社会,更是落井下石的多,雪里送炭的比凤毛麟角还稀罕。

胡适不对毛泽东的胃口


胡适一家。右为长子胡祖望,
左为次子胡思杜,中坐者为
胡夫人江冬秀
毛泽东的为人,通过李志绥的《毛泽东私人医生》和张戎夫妇花费12年严谨调查撰写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可以知晓了。

江青曾经对李志绥说过一段话:「大夫,不要同别人讲。主席这个人,在政治斗争上,谁也搞不过他,连斯大林也没有办法对付他。在男女关系的个人私生活上,也是谁也搞不过他。」

为人正直、生活严谨的胡适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这自然完全不对既搞阴谋又搞阳谋的毛泽东的胃口。

1945年8月24日,也就是侵华日军投降不久,毛泽东即将到重庆时,时在纽约、尚未接到国民政府任命为北大校长的胡适,从报纸上得知毛泽东通过傅斯年转达对他的问候,再加上他刚在两天前与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中共代表董必武有过一次长谈,于是产生了给毛泽东发电报的念头,托朋友王世杰转交。

当年的《大公报》刊登了这则电报的内容,中心意思就是希望「中共领袖诸公」──「爱惜中国前途,努力忘记过去」,忘记与国民党的两党之争,「瞻望将来,痛下决心,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力的第二政党。」

胡适还以英国工党为例,50年前只得4万4千票,和平奋斗的结果,这一年得到1200万票,成为绝大多数党,也就是成为执政党。

按照毛泽东的看法,胡适是个颇有人气的书呆子。毛泽东自己在三、四十年代写的宣言、文章,到了50年代都赶快组织写作班子给修改了。1990年时,出过一本书《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承诺》,很快被查封了。这本书里收集的全部是中共在三四十年代公开发表的社论、评论、声明,没有一份是伪造的。当时,中共向全中国人民做了承诺,要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独立的国家。到2010年,中共统治了超过60年,军队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一党镇压人民的工具,别说做第二政党,就是做第一政党也不干,中共要独裁到死。

胡适不接中共频频飞来的媚眼


1958年台北,胡适、蒋中正合照。
国民政府的失败,最终归结于高层至各层有太多中共秘密党员,蒋介石的作战命令还没有下达到作战部队,内鬼已经通知了毛周。

1948年12月13日,朱家骅、傅斯年、俞大维、陈雪屏四个人在南京设法派飞机去接胡适南下,1948年12月15日下午4点,傅作义派了部队护送胡适到南宛机场上了飞机。夜里十时光景,到了南京明故宫机场。

1949年4月6日,胡适受国民政府派遣,赴美国求得帮助,并发表了《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跋所谓陈垣给胡适的一封公开信》。4月21日船抵旧金山,胡适得知4月19日政府拒绝中共24 项要求,傅作义求和,中共已渡江,此时局势已定。

1950年代初期,身在美国的胡适是国民政府的国大代表,他没有接中共频频飞来的媚眼,1957年,胡适当选中华民国最高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院长,并于1958年4月回到台湾定居就任。自此,胡适多时往返台、美两地。

次子反右运动中自杀身亡

毛泽东的为人是,我不能用你,我就要毁了你。对于影响力极大的胡适,毛泽东没有得到手,时时耿耿于怀。

胡适有两子一女,长子胡祖望旅居美国,没有遭到迫害,2005年去世,享年86岁。女儿胡素斐,早夭。次子胡思杜留在中国大陆,1954年被迫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斗争,后于1957年反右运动中,年仅36岁自杀身亡。

次子死后第二年,1958年后,大陆发起大规模清算胡适思想的运动,痛失爱子的胡适回应说,「我觉得世界上二、三百年来有一种公开的趋向,朝科学民主这个方向上走,朝新的科学方法走,那时候我朋友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我表示过这样的话,把这个抽象名词人格化,把它看作人,最容易错误的,容易人格化。容易人格化,也就容易偶像化,偶像化了,便会盲目崇拜……当时我朋友陈独秀只认得两个名词,不知道科学是一个方法,民主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从中共入侵中国大陆以来,60多年来至今中国人还没有一天享受过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是13亿中国人的悲剧。

历史人物是要由后人去评说的,无论当代人出于何种目地去扭曲事实,都无济于事,因为普世的衡量标准,是人类延续下去的根基。△

(人民报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