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特異功能還原歷史真相 史前地球毀滅之秘被揭(多圖)

張傑連

【人民報消息】(編者按:小行星毀滅性的撞擊地球並非聳人聽聞,科學家們一直試圖還原那些大災難歷史瞬間的場景,未能如意。近日有人在正見網上發表文章,敘述了其通過特異功能──宿命通功能看到的歷史瞬間,包括引發恐龍滅絕的生物大毀滅的經過……

天外星體撞擊地球造成大災難一直是人類科學研究的前沿熱門話題,目前地球有案可考且倍受關注的事件有兩個,一是一九零八年六月三十日,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森林的通古斯河畔,發生局部區域毀滅性的大爆炸,今年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恰是其一百零一週年,該事件被外界稱為「通古斯大爆炸」;另一個則是六千七百萬年前包括恐龍在內的物種大滅絕,導致了地球中生代的結束,據信也與外星撞擊直接有關。

近百年來科學家們試圖還原那些歷史瞬間的現實場景,一直很難如意,至今還有各種有關爆炸成因的其他解釋被相繼提出。

最近,一篇由法輪大法修煉人通過宿命通功能而記述下來的歷史瞬間,其中部分內容細描述了那次引發恐龍滅絕的生物大毀滅的經過,第一次嘗試從超科學的視野,還原六千五百萬年前那個曾改變地球歷史的瞬間場景。

此作者以筆名善勇撰文〈法緣〉(上、下),發表在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海外正見網(www.zhengjian.org)上。文章記述了作者本人在他某一世曾作為西藏紅教(寧瑪派)高僧累世修行直至虹化的過程,並講述了與某位「法王子」千萬年的〈法緣〉,在追述其與「法王子」輪回轉世時,談到了地球被外星撞擊的大毀滅的經過。無獨有偶,早在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位黑龍江大法弟子就在正見網以〈輪回故事:歷史的天空〉為題,講述了自己與一位紅教高僧在西藏修行的輪回往事。該文的作者正是現在〈法緣〉中提到的這位「法王子」。前後相隔四年,兩作者分別以各自的宿命通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那段共同的西藏經歷,相互印證,更加凸顯〈法緣〉中所述資料的珍貴研究價值。

地表溫度高 動植物距今差異巨大

文章〈法緣〉中記述,大約六千七百萬年前,地球不是現在的運行軌跡,要離太陽近一些,地球一年中以高溫居多,年平均地表溫度在四十五攝氏度以上。那時人類大多居住在岩洞或地穴中。大陸板塊也不是現在的樣子。那時地球北半球有兩大主要大陸板塊,居住著巨人族,身高在三米左右;南半球多為中人,小人居住,有四塊大陸板塊;在南北半球之間還有一些巨型島嶼、群島,雜居著巨人、中人、小人。




秘魯的卡布雷拉博士從一九六零年代開始研究ICA石頭,在他的ICA石頭博物館裡
收集了一萬一千顆石頭,圖為其中一塊石頭,上面刻著人騎在三角龍的背上,騎
恐龍的戰士很高大,雕刻ICA石頭的人也許也是巨人。(Dr. Don Patton提供)

「陸地上的動、植物與現在地球上存在著的動植物有巨大的差異。六千七百萬年前,地球的陸地上、天空中、海洋裡生活繁衍著各類型恐龍族群。陸地上植物多數以熱帶闊葉喬木、藻木為主。那時的地球曾是恐龍的樂園。海洋中也有幾種人類。美人魚種族那時已存在於地球海洋中。海中還有一種人魚,性情凶殘。具有肺和鰓兩種呼吸系統,身體表面覆蓋著細密的鱗片,呈藍灰色。頭部兩隻大眼睛占面部三分之一,鼻子是兩個孔,嘴如同鯉魚一樣,嘴中布滿鋒利牙齒,身長近二米。手指、腳趾間有蹼。這種人魚經常成群爬上陸地掠食中人和陸地上各種恐龍。他們的武器是經過打磨的巨大動物遺骸的肋骨。」



秘魯ICA博物館的石頭上刻著許多恐龍與人類生活在一起的圖案。
(Dr. Don Patton提供)

在北半球主要是巨人聚居的兩塊大陸板塊上,有十三個王國,那時該作者生活在最東部的巨人族王國中。因為最早見到太陽,所以這個國家被稱為太陽之國,十三個國家有四種宗教信仰。常因信仰不同而發生宗教戰爭。

作者是當時太陽國的大祭司,弘揚其證悟的佛法「大日覺法」,而太陽國國王哈坎琉斯則是同他一同約定來到人間轉生的原大光明世界裡的「法王子」。在大祭司的輔助和教導下,太陽國國王哈坎琉斯嚴於律己,勤於治國,勵精圖治,經過艱苦努力打敗邪教聯盟軍,統一了巨人族的兩塊大陸。一切戰事結束後,大祭司被授權全力教化子民,佛法昌盛……七千年後,其弘傳的佛法進入末法時期。

六千七百萬年前一個平靜的早晨

「一個平靜的早晨,人們剛剛從沉睡中甦醒,天空中翼龍展開近十米的翅膀帶著刺耳的鳴叫撲向它的獵物。熱帶闊葉林中一隻劍龍帶著它的幼子在水邊安靜地喝著水,不遠處一隻霸王龍貪婪地盯著劍龍母子。」

「忽然遠處天空傳來一種巨大、特別的聲音,林中所有恐龍都豎起了耳朵朝向聲音傳來的方向,人們驚愕地抬頭望向天邊:一個直徑25公里(如同中等城市大小)的小行星,以每秒三十公里速度帶著與空氣摩擦發出的巨大轟鳴聲撞向地球。(編註:這些數據信息都能在宿命通功能中清楚獲知。)」

「不久傳來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整個地球都在顫抖。地球被撞離原來的運行軌跡,遠離太陽而去。」

「隨著小行星的撞擊幾塊大陸板塊立刻沉入海底。撞擊後蕩起的岩石碎粒、塵埃,夾帶被氣化的海水形成一個巨大蘑菇雲不斷升高,不斷升高將地球表面覆蓋,遮蔽了陽光,地球陷入黑暗。」

地球進入冰河時期

「同時巨大高達五公里的海嘯席卷全球,接著就是連續幾天的滂沱大雨。更可怕的是由於小行星的撞擊引發地殼、大陸板塊大變動。一些陸地島嶼沉入海洋。一些海底大陸憑藉小行星撞擊力量沖出海面直刺天空。曾經的海洋變成陸地,曾經的大陸連同上面的一切生命,沉入深深海底。

由於地殼、大陸板塊不穩定,不斷遷移,撞擊引發無數大小火山持續噴發,地球整日煙塵滾滾,伸手不見五指。升騰起濃重的火山灰覆蓋在地球表面,這種情形持續了三十二年。由於地球上沒有充足陽光,動植物幾乎死光,恐龍也因此逐漸滅絕了,地球進入冰河時期。這一期人類就這樣結束了。有幸存活下來的人進入了下一個人類文明時期。

在大陸板塊大變動中有一座靠近海灘的海底山峰突出海面八千多米,那片海灘連同陸地突出海平面幾千米。我們這一期人類把那座高峰叫做珠穆朗瑪,那片海灘形成的高原叫青藏高原。

相信這是迄今為止,對恐龍滅絕的大毀滅之謎,通過修煉者的特殊能力而獲得的一份最為詳實的報告。此前,科學界提出過隕石碰撞說、彗星碰撞說、造山運動說、氣候變動說、火山爆發說、海洋潮退說、溫血動物說、自相殘殺說、壓迫學說、哺乳類犯人說、物種的老化說、生物堿學說、小行星撞地球說等,現在看來,是由於小行星的撞擊而引發了各種成因的綜合爆發。




一九零八年六月三十日,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森林的通古斯河畔,在當地時間早
上七點十五分左右,發生大爆炸。圖中紅點標識出通古斯大爆炸位置。(維基百科)

「通古斯大爆炸」

再有一次是大流星墜落通古斯河以北地區。一九零八年六月三十日晨,在蘇聯內貝加爾湖西北八百公里的通古斯河谷上空,突然出現了一個火球,比太陽還亮,是幾十萬噸重的大流星落在通古斯河以北。它在離地面6公里的上空爆炸了。爆炸力之大,距爆炸地點六百多公里的一列火車上的乘客,都被震得幾乎摔出座位;爆炸的聲音,在兩千兩百五十公里遠的地方都能聽見;它的威力使兩千平方公里範圍內的樹木被刮倒,並引起一場大火。爆炸以後的兩個晚上,這裏的天空非常亮,離爆炸點很遠地方的人,半夜還能在外面讀報。因為這件事發生在通古斯河上空,人們習慣地把它稱作「通古斯事件」,而把那爆炸的物體稱做「通古斯天體」。

最近科學家在爆炸地點附近發現了一湖泊,這個湖三百米寬、五十米深,形狀類似一個低速撞擊坑,為行星撞擊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一九零八年六月三十日,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發生的通古斯
大爆炸引起當地將近兩千多平方公里的森林被毀。(維基百科)

有意大利科學家指出通古斯大爆炸很可能是墜落在當地的一顆巨大隕石引起的;但俄羅斯研究人員認為墜落的不是石制的隕石,而是一顆由冰和幹冰組成的彗星。

小行星撞地球 怎麼救?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近地天體計劃辦公室已經辨識出一千多顆「可能有害地球的行星」。科學家都同意,它們都不在與地球對撞的軌道上,但是小行星曾經撞擊過地球,而且幾乎肯定未來還會再發生。

要是碰到直徑百公尺以上星體撞擊地球,威力相當於上萬個原子彈,能掃平城市,直擊海上會引發海嘯,後果不堪設想,更不用說直徑數公里以上的星體撞上地球,可能產生毀滅性影響。

防堵其他天體撞地球是國際關注的課題,科技界的思考方向是改變星體運行軌道與速度,以減低對地球傷害。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地球被小行星、彗星等「不速之客」造訪從而導致物種滅絕可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根據統計,直徑一公里大小天體碰撞地球,平均一億年一次,超過百公尺大小天體撞上的機會平均一萬年一次,至於十公尺左右擦撞地球的機會就相對更高,面對可能的全球性威脅,雖然目前還有不少技術上的問題等待突破,但國際間一直在積極尋求因應辦法,加強觀測近地天體的行徑軌跡,以便預防準備工作。

冥冥中已有定數

二零零九年三月的一天,一顆小行星從地球旁呼嘯而過。這顆小行星的體積,約等同於一九零八年西伯利亞上空通古斯大爆炸的隕石,直徑估計約在二十一公尺至四十七公尺之間,爆炸威力相當於一千顆原子彈。

網站「太空」指出,該小行星與地球之間僅差七萬兩千公里,相當於地球與月亮之間距離的1∕5,或是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與地球之間距離的兩倍。以天文距離看,就像隔著一根頭髮絲,地球逃過一劫。

在兩千年,一顆從火星與木星中間產生的小行星碎片從地球旁邊擦身而過。科學家是在它飛臨地球五天前才有所察覺的。虛驚之後,科學家又得出一個足以令人慶幸不已的結論:如果這顆小行星撞上地球,則可能毀滅地球上所有的人類。

即使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人類仍然可能很難控制自己的命運。如果人是神造的,那歷史上的大災大難也許在冥冥中已有定數。

(此文轉載《新紀元周刊》128期)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9/7/25/50876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