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富而有德藝文饗宴臺北場 推廣九大賽(多圖)
 
2008年9月8日發表
 


藝人張琪爲新唐人九大賽拍賣畫作「誓約」。

【人民報消息】由新唐人國際文化學會主辦的「富而有德」藝文餐會,7日晚間,邀請新唐人系列大賽臺灣地區得獎菁英演出,吸引近5百位藝術家、企業家、民衆與會,會中並有多項藝術品拍賣,主辦單位表示,拍賣及餐會所得將作爲新唐人電視臺系列大賽獎金,推動正統藝術,恢復人類道德。

大紀元記者吳涔溪、李佩蓉9月8日臺北報導,藝人張琪特地參與今晚的藝文慈善餐會演出,她強調,自己曾經被神韻藝術團來臺演出深深地感動,而認識新唐人電視臺,得知新唐人推出九大賽事,找回傳統文化的美麗、真誠和善良,進而建立富而有德的社會,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

張琪特地帶來「給我一個吻」和「梁山伯與祝英臺」兩曲高歌,帶動現場氣氛,並以30萬拍賣一幅畫作「誓約」。這幅由陳肖平、董錫強所作,描寫神仙們從天而降,來到世上履行自己的誓約。

餐會的會場外,同時展示李健儀、郭奇康等多位名家的畫作,以及鑄劍大師陳世聰的九龍寶劍進行拍賣。一位民衆以50萬認購一口大型「真善忍花瓶」,該花瓶釉色表面佈滿金色釉花結晶亮點,是相當難得的作品,由陶藝創作家林水明提供。

新唐人國際文化學會理事長明居正表示,新唐人電視臺總部2001年成立於紐約,意識到人類社會道德下滑嚴重,要好好教育下一代,發展至今已有60多個記者站,在五顆衛星上有頻道。

而九項大賽,更是爲開創和找爲人類正統文化而設立。去年舉辦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及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之後,今年陸續舉辦武術、小提琴、鋼琴、中國菜廚技、漢服迴歸設計、寫實油畫、攝影等多項大賽。

募款餐會上,包括聲樂、中國舞、武術等系列大賽的臺灣區優勝者紛紛登臺演出,共襄盛舉。



第二屆「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男子民族組銅獎伊祭達道。



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美聲女子組銀獎的李鬱茹。

第二屆「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男子民族組銅獎伊祭達道,以原住民特有的自然嗓音,演唱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陽》一曲,爲今晚的餐會拉開序幕。美聲女子組銀獎的李鬱茹,演唱複賽歌曲《春神》,她圓潤的高音和乾淨的花腔,彷彿春神降臨餐會現場,高音清澈閃亮之處,觀衆的杯盤聲靜止,聽得入神。

李鬱茹表示,受到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評審的賞識,她很願意爲大會舉辦的募款餐會獻唱歌曲,盡一份心力,讓新唐人的系列大賽更精采。

李鬱茹的指導教授師大音樂系主任林明慧也出席了餐會,在臺下欣賞鬱茹的演出,她開心的說:「聲音很漂亮,在舞臺的表演很自然,鬱茹是屬於舞臺的,身爲她的指導老師,我很開心分享她的榮耀。」

在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亞太區初賽獲得青年男子北方拳、南方拳、長兵器3面金牌的林志傑受邀演出,他表演在武術大賽北方拳類獲得冠軍的套路「醉拳」,只見他形醉意不醉,柔中帶有剛氣,將傳統武術的藝術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亞太區初賽青年男子3面金牌林志傑,表演醉拳。

在父親的鼓勵和陪伴下,即將於9月27、28日赴紐約參加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的複賽和總決賽的林志傑,相當肯定主辦單位在武術方面的推廣,今晚他以綿薄之力的演出,希望更多人贊助新唐人大賽的舉辦,讓傳統武術更好的推廣下去。

令觀衆眼睛爲之一亮的「漢服走秀」,呈現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淵遠流長,從上古到明末,隨着朝代遞嬗的服飾風格。導演米唐亞用舞蹈呈現傳統服飾的變化和層次,表現漢朝貴族、唐朝仕女、明朝婦女的服飾和神態。



漢服走秀。



漢服走秀。



漢服走秀導演米唐亞(中)和服裝設計師吳水錦、莊育珍。

米唐亞表示,現在市面上很多服裝大多是旗袍類的,正統的漢服其實沒有發揚光大,而高尚的傳統服飾大多需要訂作,普及不易,藉由漢服迴歸設計大賽,希望越來越多人喜歡漢服,讓漢服有發展的機會。

在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首屆獲得青年女子組亞軍張筱楓,及本屆青年女子組季軍黃婷捷,分別以《旦角》、《出征》兩出得獎舞蹈節目,作爲今晚的壓軸演出。



新唐人首屆中國舞青年女子組亞軍張筱楓。



新唐人第二屆中國舞青年女子組季軍黃婷捷。

受邀小提琴名家蘇顯達從頭到尾相當專注觀賞,他對漢服走秀和傳統武術感到印象深刻,他表示,學音樂的人比較少接觸這方面,對他而言是很新鮮的視野。

今晚的演出,是很棒的藝術交流,蘇顯達說:「傳統武術所發揮的底子,讓我深深感覺到和我們所受的西洋音樂的訓練是一樣的。任何一個動作和底子是否紮實,都會影響到臺上的表現。怎麼呈現出整體的美感,任何的小細節都要重視。」蘇顯達爲臺上藝術家們所下的深厚努力而感動。


***************************************************************

新唐人2008年全世界系列大賽公告


 
分享:
 
人氣:16,15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