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神韻移師臺中 惠蓀堂再現人潮(多圖)
 
2008年3月9日發表
 


神韻晚會在臺中首場演出觀衆爆滿。

【人民報消息】睽違一年的神韻紐約藝術團自2月29日臺南首演以來,場場爆滿,昨天在高雄最後一場圓滿落幕後,3月9日移師臺中文化城,將在中興大學惠蓀堂連演5場,在中部地區造成轟動,下午首場更是座無虛席,觀衆給每一個精采的演出報以熱烈的掌聲,兩位歌唱家黃碧如與洪鳴更是應觀衆要求再唱一曲。節目結束後,許多觀衆興奮的說出他們的讚歎。

大紀元記者張雪卿3月9日臺中報導,神韻旋風去年席捲全球,所到之處讚歎聲不斷,在臺灣五個城市的15場演出,無法滿足觀衆欣賞神韻風采的需求,今年將加演至22個場次,依然傳出一票難求的盛況。

臺中場是臺灣巡演的第三站,自9日至12日4天連演5場。今天下午首場開演前,中興大學惠蓀堂湧進大量人潮,更有來自臺中鄰近的苗栗、雲林、南投、彰化等地觀衆搭乘數十部遊覽車乘遊覽車前來,僅苗栗縣就有7部遊覽車先後抵達,雲林縣更來了十幾部,在惠蓀堂排成長長的人龍等待入場。



臺中首場開演前大排長龍進場。

當舞臺布幔緩緩拉開,第一個節目「萬王下世」的天幕讓全場觀衆眼睛一亮,隨即爆出熱烈的掌聲;來自臺中的女聲樂家黃碧如演唱後,應觀衆要求再唱一曲「得度」;演出中掌聲不斷,歌唱家洪鳴雄厚嘹亮的歌聲讓觀衆驚豔,報以熱烈的掌聲與安可聲,洪鳴再唱一曲後,掌聲足足一分鐘;中場的「大唐鼓吏」和壓軸的「威風戰鼓」,雄壯整齊的鼓聲讓觀衆十分振奮,在節目結束後興奮的說出他們的讚歎。

彰化縣長卓伯源也特地從彰化過來觀賞神韻演出,演出前他表示,他一向很重視文化藝術,希望臺灣民衆能觀賞到像神韻這麼具有國際高水準的文化藝術表演,讓世界走進來,臺灣走出去。

他讚賞神韻的短詩中是這麼寫的:神韻!這是躍動在屬於我們東方民族最初的善,喚醒了幾千年來塵封在靈魂深處最原始的真!來自於美國的神韻藝術團,結合東西藝術表演方式,表現出東方民族原始的先祖,對神靈的愛與讚頌;它,不僅僅是藝術,也傳遞着神與人之間承襲的一種古文明再現!



精彩的節目深深了吸引了觀衆們。

禮儀推展協會創會長:觀神韻洗滌心靈

儀容出衆、儀態優雅的臺中市國際禮儀推展協會創會長黃秦渂,表示神韻藉着舞蹈與藝術的表演型式融入佛法的內涵,使得觀賞者能享受到心靈上的洗滌,讓她覺得藝術演出能有這樣的一個功能是很好的。

站在禮儀的觀點,她認爲,美的事物都能打動人心,只要是美的東西真的都好!她覺得,神韻的服裝配合劇碼都有一個很好的詮釋,服飾都很考究,包括筷子舞都跟我們一般的筷子舞表現的不太一樣,整個服裝展現上達到世界級水平。



精彩的節目深深了吸引了觀衆們。

資深廣播人李季準:很了不起!

得過金鐘獎,有40多年的廣播經驗的臺灣資深廣播人李季準,去年有機會觀賞卻錯過,現在想起來真覺得可惜。因爲神韻的表現給他很大的衝擊,看到中華熟悉的文化內涵,可以用這樣的舞臺呈現,他表示「很了不起」。



神韻表演的節目,讓男兒也動容。

修煉人對信仰堅信最令人感動

透過學校同事的推薦,帶着學舞蹈的女兒來觀賞神韻演出的南投縣竹山國小任教的吳昭勳表示,「升起的蓮」讓她深受觸動,她說:「三位被迫害的修煉者,雖然在那獄中受到殘酷的壓迫,仍然能很堅定的知道自己要修的法是什麼,這一點讓我回饋最深,最令我感動」。

建材商夫婦:神韻歌詞簡單但寓意深遠

經營建築材料事業的許均寶、蔡淑貞夫婦,9日前往神韻臺中場首場演出,看完表演後,兩人被神韻的歌詞深深打動。「歌唱家在唱歌的時候,歌詞講的正是我心裏想要講的事情,」蔡淑貞強調,神韻的歌詞雖然言簡意賅,但卻處處點出她心中長期所思索的問題,如「人類從哪裏來」、「人要往哪裏去」等,這些人生大哉問,神韻藉由短短几句歌詞就解答了她心中的疑惑。



神韻紐約藝術團自登臺後幾乎場場滿場,魅力無法擋。

石化業胡運興:希望趕快錄製光碟把一切腐化的人心挽回

從事石化業,本身也在修道和練過氣功的胡運興表示,「萬王下世」的能量場很大,他說:「我整個從頭到腳整個麻掉,還有以前受傷的地方感覺在發燙發燙,表示在通。」

他希望每個人都來看,他說:「因爲現在社會真正在變了,我真希望這個節目趕快錄製光碟,到每個電臺電視臺都去廣播,這個力量很強很強,把一切腐化的人心挽回。」

惠蓀堂是臺灣中部地區最大的演藝場所,擁有4,125個座位,去年神韻在這裏演出3場,創下連續3場爆滿的紀錄,今年主辦單位應觀衆要求加演至5場,依然造成購票風潮,首日兩場的票早已售罄,後3天的票剩下不多,想一睹神韻風采的中部地區民衆要把握最後機會。


***************************************************************

神韻晚會巡迴演出,看了好福氣!


 
分享:
 
人氣:15,83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