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中共於9月底直播的神舟七號飛船「太空漫步」中,出現很多在太空無法解釋的物理現象,包括冒氣泡、出現水中的浮力現象等,被各界質疑爲用地下的「水中模擬」錄像冒充太空行走直播。

中共對於網民和媒體提出的嚴肅質疑至今沒有給予任何回應。不過有一些網特反過來質疑這些疑點,在網上引起一些混亂。到底央視的「神七太空漫步」是直播,還是造假錄像?就此問題大紀元記者採訪了在美國太空署噴射推進實驗室工作的華人專家曲錚博士。。

曲博士從科學角度分析了這次中共太空漫步直播中存在的無法自圓其說的疑點,並指出,這些疑點無可辯駁地表明,央視向全球範圍播放的「神舟七號太空漫步」,並非太空的直播現場,而是造假的錄像。下面根據訪談內容整理而成。

更多疑點都證實:直播的不是太空景象

記者:曲錚博士,您是否在網上和媒體的報導中看到了各界對中共神舟七號飛船的太空漫步提出的質疑,您是怎麼看這次神舟七號的太空行走直播,是真還是假?

曲錚:我都看到了,因爲這個飛船發射和我研究的項目有一定關係,我也非常關注這個事;另外作爲一名華人,我對於神州大地上發生的事情,特別是和自己研究的領域有關的事情,就更加關注。

從個人的感情上來說,雖然知道中共政權造了很多假的東西,而且很多事情都是爲了政治目的服務的,但我在看到這些質疑的時候,我仍然希望這些質疑是不成立的,希望這個直播的漫步是真實的,原因很簡單,這個向全世界播放的畫面如果是假的,那中國人的臉都被丟盡了,我都會在同行面前羞愧得抬不起頭來。

可是不幸的是,當我觀看了央視提供的這個直播視頻時,大吃一驚:網民提出的疑點雖然不是全都對,但是很多都非常準確。因爲裏面涉及物理學的常識,並不需要很高的專業知識就可以分析出來的。

另外從我自己的觀察和分析來看,我也發現了更多疑點,這些疑點都無可辯駁地證實了這個所謂的直播,不是發生在太空。

記者:您發現的疑點有哪些,是否可以給我們的讀者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曲錚:可以,除了網友最早提出的冒氣泡之外,還有包括:提前發射的技術問題、地球爲什麼沒有大氣圈、雲層發生大規模突變、天地對話中沒有噪音等。

神七提前發射是因爲技術原因麼?

記者:關於您提到的提前發射,有網民質疑其中有很大的問題,您是否可以結合技術角度談一下?

曲錚:飛船/衛星適合發射的時間範圍,稱作發射窗口,這個窗口可以是幾天,也可以是幾小時、幾分鐘,一般是通過模型計算在很早事先確定。影響發射窗口的因素主要包括:太陽照射角度,能保證飛船的太陽電池帆板有足夠電源;要考慮飛船控制系統的紅外敏感儀容易對準地球,不受太陽輻射干擾;飛船溫控適度,受到太陽輻射適度,不會太冷或太熱;還要考慮飛船的姿態要求。

新浪網上有一篇2002年的文章「飛船發射『窗口』是怎樣確定的?」講神州四號的發射窗口,稱「飛船發射時機要同時滿足上述四項要求,保證太陽、地球、飛船三者處於正確合適的位置,難度非常大:因爲每一個季節、每一天的氣象條件都不一樣,可供選擇的發射『窗口 』極爲有限。」發射窗口的確定是「建立一個數學模型、輸入相關數據,再經過精心計算推導而得出最佳發射時機。」

航天實驗作爲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一旦發射窗口確定,沒有特別的理由是不會隨意打亂的,特別是提前發射。飛船/衛星發射時間的變化最常見的是因爲天氣或技術原因推遲發射,而提前發射很罕見。提前意味着可能原來沒有準備好、沒測試好的步驟全要打亂!本來可能有把握的事情也變成沒把握了!特別是神州七號對中共來說是探索性的實驗,誰也沒有100%把握,當然更需要選擇最佳窗口。

中共媒體早期的報導都說10月中是最佳窗口。甚至總裝備部還駁斥了「提前發射的謠言」。到9月6日突然宣佈提前發射,並說9月底是一個很好的窗口,這次提前發射的技術原因是(新華社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8-09/08/content_9846770.htm):

「有關航天專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較適合的發射窗口,但因「神七」將執行太空行走任務,9月底升空時的太陽夾角更適合航天員出艙活動。這是選擇提前發射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裏就在玩遊戲了。太陽夾角在10月份和9月份的確是有一點變化,問題是太陽位置的準確計算不是什麼難題,早在1年前就可以準確算出來,難道當初計算最佳發射窗口的時候不知道9月底升空時的太陽夾角更適合航天員出艙活動,等到了9月6日才知道?!所以提前發射一定是因爲別的理由。

有人質疑提前發射是政治原因,是有道理的。如果提前發射是政治命令,本來已經打亂了原來的部署,政治上還要萬無一失保證成功,那麼使用錄像代替直播就有可能了。

「直播」錄像的疑點之一:錄像中的地球爲什麼沒有大氣圈?

記者:您剛才提到直播的疑點中,有一個是地球沒有大氣圈,請曲博士詳述。

曲錚:請看這個錄像(http://www.youtube.com/watch?v=qxRskxvDzdQ),這是美國太空署2006年7月發現號太空梭飛到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代號STS-121)時拍攝的錄像。當飛船沿着切向(就是沿着球面的邊緣)觀察地球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地球邊緣有一圈比較柔和的藍色,使得圖像邊緣不太清楚。

這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地球大氣層。這個藍色圈在地面其它地方有云層的時候更顯得突出。這個藍色和我們看到的藍天是一個道理,是因爲空氣分子對藍色光散射更強烈而形成的。因爲大氣分子主要集中在15公里以下,對於半徑6370公里的地球來說,就只是薄薄的一層了。




美國NASA2006年7月太空梭拍攝地球,可以看到大氣圈。(截圖)




新華社報導的「神七太空漫步直播」,看不到大氣圈。(截圖)

我們再看新華社報導的新聞圖片(上面右圖)或者是所謂實況錄像。神七頂上那個地球邊緣幾乎是光滑的,邊緣也沒有一層藍色。國際空間站和神七一樣都是接近圓形軌道,距離地面都是大約340公里。爲什麼在神七錄像裏這個細節沒有了呢?

細心的人也許會追問,會不會和太陽角度有關?是的,在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天空是紅色,那是因爲對着太陽看的時候藍色光被散射掉了,剩下的太陽光就偏紅。但翟志剛出艙的時候,飛船所在位置的太陽差不多正當頭頂,在錄像的下方,正好照亮地球。錄像中的太陽能電池板這時候幾乎垂直對着太陽,這是選擇發射窗口時就要考慮到的,因爲如果是在夕陽的條件下太陽能電池板就不能獲得足夠的能量了。實際上,根據美國國防部公佈的飛船軌道參數(http://www.space-track.org/),翟志剛出艙的飛船位置在東經50.02度,北緯4.32度。北京時間16:45左右這個位置的太陽高度角(偏離當頭頂的角度)是7.03度,見圖:




SZ-7飛船及其軌道、太陽在地面的投影圖。

此外這幅新華社發佈的神七模擬照片(下圖),也正確顯示出藍色的大氣圈。從這裏判斷,這個地球的視頻不是實拍的。那麼爲什麼會丟失藍色的大氣圈呢?我在下一個疑點繼續討論這個問題。



此外這幅新華社發佈的神七模擬照片,也顯示大氣圈。

「直播」錄像的疑點之二:雲層爲什麼大規模突變?

記者:您剛才提到的直播中出現的「雲層爲什麼大規模突變」又是怎麼回事?

曲錚:有網友發現,這個直播錄像 (http://tw.youtube.com/watch?v=fvz0GZPNIF0)在 5分43秒和5分44秒之間雲層突然發生大規模變化(見圖)。實際上,如果直接觀看錄像會更清楚看到雲層突然之間發生大規模變動。正常情況下,雲層運動是連續的,不可能在一秒之內發生大規模的變化。有些網友解釋說,這是因爲神七飛得很快造成的。這是混淆概念的說法。




神七直播中的雲層大規模突變(5:43截圖)。




神七直播中的雲層大規模突變(5:45截圖)。

事實上神七的運行的確很快,軌道週期大約90分鐘,如果再考慮到地球以24小時週期向同一方向自轉,星下點(就是飛船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移動速度可達每秒7公里。可是這也說明錄像中雲層變化範圍很大,變化速度更快。視頻中「CCTV-1」的數字「1」處原來是一大片無雲的藍色海洋,一秒鐘之後幾乎全被白雲覆蓋。雖然視頻中沒有標尺,但是有一個簡單估算方法:因爲雲層自身的運動速度相對於飛船星下點每秒7公里的速度完全可以忽略,那麼我們看到所謂雲層的移動,可以說都是因爲飛船運動造成的,大概是每秒7公里左右。

雖然看上去在地球的邊緣雲層運動得慢一些,那是邊緣上視角傾斜造成的,那裏的實際尺度比看上去的要大,也就是說在畫面各處的雲層每秒鐘移動的實際距離大概都是7公里左右。這樣估算來看,數字 「1」處的藍色範圍的尺度差不多100公里。也就是說,視頻顯示的是,一秒鐘之內100公里的範圍被一片薄雲層移動過來覆蓋了。如果真有運動這麼快的雲層,它的速度已經遠遠超出第一宇宙速度,足以飛出地球了。也就是說,從這個地球的視頻判斷,它肯定不是實況。

那麼爲什麼我們會看到快速移動的雲層這個現象呢?如果這個地球的視頻不是實拍的,而是根據接近出艙時間的雲圖通過三維繪圖軟件加入地表背景製作的動畫,則有可能出現這個情況。我們看到的視頻很可能是製作三維動畫的計算機工程師把雲圖本身的動畫速度和地球轉動(其實是飛船繞軌道轉動造成的感覺)的動畫速度關係搞錯了,造成了雲層運動速度相對過快。但是這種錯誤不仔細檢查還是不容易看出來的。

如果仔細觀察視頻中的雲層,在其他時間段也能看到十幾公里或更大尺度的雲層結構在一兩秒內發生變化的現象,只是範圍不那麼大而不明顯。估計是把半小時或更長時間內的雲圖變化作成了幾秒鐘的雲圖動畫。另外通常這類三維軟件不具有模擬地球外圍薄薄的大氣圈的功能,那麼這也解釋了爲什麼視頻中地球外圍沒有大氣圈。

「直播」錄像的疑點之三:太空中冒泡?

記者:關於氣泡的問題,這是網友對神七直播質疑時最先提出來的疑點,但是隨後網友也提出很多解釋,包括大氣灰塵、軌道艙壓力等等說法,是否您對這個問題給一個明確的結論?

曲錚:太空中不可能有氣泡,這是常識。很多網友卻發現神七的直播錄像中不斷有類似氣泡的小物體向畫面的上方飛出。對此,有人解釋說這是軌道艙內小物品或殘渣在艙內殘餘氣流的帶動下飛出。實際上,軌道艙尺寸爲長2.8米,直徑2.2米,還不到半個普通臥室大小。

這樣小的體積之內,因爲外太空氣壓爲0(真空),幾乎當艙門打開的1秒鐘之內,內外壓差就會達到平衡,即艙內達到完全真空。所以當數分鐘後,翟志剛探頭出艙的時候,艙內早已經是真空狀態了,哪有什麼氣流飛出?在真空、失重狀態下,物體飛行沒有阻力,但是必須有一個初始速度才可能飛動。可是「直播錄像」中卻不斷有小物體高速向上飛出。比如錄像(http://tw.youtube.com/watch?v=fvz0GZPNIF0)中0分3秒,小物體從艙門向畫面右上方斜飛出,5分49秒,從畫面右方太空人頭盔下冒出,6分42秒,從畫面太空艙快速冒出,7分17秒,從畫面左上角快速冒出,斜飛上去。

對這些飛出的小物體,據TVBS求證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他們認爲氣泡很可能是「大氣灰塵」,或者是太空船飄出的異物。在340公里的軌道上,我不知道「大氣灰塵」是個什麼東西?這裏權且把它當作是「太空塵埃」的口誤。但是這也不能自圓其說。首先太空中像視頻顯示那樣大顆粒的太空塵埃的密度還沒有達到那種成度,幾分鐘錄像內就和太空人遭遇數次。

比如俄羅斯、美國的太空視頻就沒有那麼「幸運」捕捉到那麼多的太空塵埃。此外太空塵埃相對於飛船的速度可以是隨機的,爲什麼視頻中看到的小物體都向畫面上方飛?如果是太空船飄出的或宇航服中掉出的異物,在真空失重環境下,這些小物體飛行應該保持恆定的初速度,那麼向上的而且相當快的初速度是從哪裏來的?

對於這些小飛行物,這裏特別請大家觀察在5分49秒處,從航天員翟志剛的口部冒出的小物體。畫面中非常清晰的顯示出氣泡的特徵:第一點,小物體剛冒出時速度很慢,然後才逐漸加快。這符合受到浮力作用的氣泡的運動特徵。太空中沒有空氣阻力,失重情況下物體運行應該保持恆定初始速度才對;第二點,小物體的尺寸隨着上升逐漸變大。這也符合水中壓力隨着高度減小,氣泡會隨着上浮而膨脹的特點。

宇宙塵埃或者艙內碎物在太空中不可能以流體形態存在,更不可能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膨脹。第三,相對於背景來說小物體很明亮。這符合水中氣泡在水氣交界處全反射的特徵。

從以上三點可以判斷,所謂的出艙直播,實際上是水中錄像。人在水中運動,可以造成水中存在暗流,這可以解釋有些小物體是斜着飛上去的。至於說水中拍攝爲什麼航天員不必像潛水員一樣不斷吐泡泡,如果仔細看看「出艙」錄像,會發現艙外宇航服還有一根電臍帶與飛船相連。

如果在水下拍攝的話,這根臍帶中可以加一根空氣管道把呼出的氣體帶走。

當然有人會問,我們明明看到航天員在天空艙裏玩失重啊,航天手冊一鬆手就飛起來了。說明航天員明明上天,達到了失重的環境嘛。

到目前爲止,我們只是說出艙的過程有問題,還沒有談到艙內的情況。這裏有可能是出艙錄像爲事先拍攝的,而艙內錄像是實況,只不過留下的疑問是,既然航天員已經上天,爲什麼不出艙?當然這有可能是由於發生重大技術故障,但還有一種更大的可能是,原定的載人計劃因爲某種原因(比如技術故障)根本不可能實現,或者成功率很低,但是又有政治命令要求萬無一失完成任務,所以飛船雖然上天了,但艙內無人,所謂的艙內失重錄像也不是實況。但不論哪種情況,太空行走的錄像不可能是現場實況。

談到艙內失重錄像,有一點要澄清,實際上失重的環境並非必須飛到太空才能獲得。在地面上,短時間的失重環境可以通過失重飛機來形成。

失重飛機可以完成拋物線飛行,當爬升到高空後向下俯衝,同時開動引擎用飛機的動力抵消空氣阻力,從而達到接近真空中的自由落體運動,在機內形成15-40秒微重力環境。

美國的小型失重飛機有T-33和F-104飛機改裝的失重飛機。大型失重飛機有KC-135和PC-9,蘇聯/俄羅斯用伊爾-76改裝的大型失重飛機,其微重力時間大約有30s秒。中國曾利用殲教-5改裝成小型失重飛機。

請看這個錄像:http://video.sina.com.cn/news/c/v/2008-09-09/124021271.shtml這是新浪網刊登的中國航天員在失重飛機裏進行失重訓練的視頻。航天員在失重飛機裏完全可以玩失重遊戲。

「直播」錄像的疑點之四:天地對話中爲什麼沒有噪音?

記者:曲博士說的噪音問題,也有網友提到,天地對話過於清晰,是否現在的技術解決了這個噪音問題呢?

曲錚:太空中沒有空氣,當然也不會有聲音,這也是常識。但許多人想不到的是,太空中的載人飛行器艙內卻是吵鬧異常的。國際空間站就因爲艙內噪音水平過大,造成了俄羅斯宇航員比爾·麥克阿瑟和瓦勒裏·託卡瑞夫結束6個月的空間站工作於2006年4月返回地球后出現部分聽力喪失的症狀。

請看這一段視頻:http://www.youtube.com/watch?v=XIO0XA4DWs0,這是2008年5月發現號太空飛梭抵達國際空間站後,太空人安裝日本實驗艙Kibo的現場實況錄像。注意聽其中太空人的對話,聲音背景中都有很大的噪音。但是神七的天地對話中,比如航天員在返回艙內和胡錦濤通話的視頻,都聽不到背景噪音(http://hd.cctv.com/special/C22204/20080927/107537.shtml)。

是不是中國專家解決了飛行器內噪音的難題呢?

不是。東方網2005年10月15日刊登的一篇「專家訪談:噪音航天員的隱形殺手」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ode81741/node81762/node92975/userobject1ai1545460.html),其中引用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環境醫學研究室主任虞學軍的話說:「由於神舟六號飛船狹小的空間裏有幾百種儀器在不間斷地工作,航天員必須忍受噪音的干擾。」神舟六號飛船在軌飛行時,艙內的噪音維持在70分貝左右,相當於繁忙的高速公路上的噪音。

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c/2008-09-26/194216364953.shtml)2008年9月6日刊登了 一篇「神七3名航天員特地配備防護耳塞」,介紹說如何解決噪音的干擾、保障航天員的人身安全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爲了對抗噪音,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特地爲三名航天員配備了降低噪音的專用防護耳塞。同樣的耳塞在神五、神六中也使用了。

如果說身穿艙外航天服周圍處於真空狀態可以隔絕噪音(實際上頭盔內氣流循環還是有噪音的),三位航天員在返回艙中不帶頭盔,直接用連在耳塞上的話筒和胡錦濤通話的時候,艙內的噪音無可避免的會被話筒拾音傳送到視頻中,可是從直播視頻中聽到的聲音卻並沒有噪音。作爲對比,在神五的天地通話中(視頻 http://video.sina.com.cn/news/c/v/2008-09-09/123021270.shtml),從一開始打開對話通道,曹剛川講話的時候就可以聽到飛船中背景的噪音。

這麼明顯的造假漏洞,是真的造假了嗎?

記者:神七上天,這麼巨大的系統工程,牽扯到方方面面的人,甚至胡錦濤還在裏面。影響這麼大,一旦穿幫,在全世界丟醜,怎麼敢做出來?

曲錚:是,這樣大規模的事情造假,不合常理,有人或許會問:憑你這幾點分析就能判斷出造假?令人無法相信。而且有些漏洞,比如冒氣泡,也太明顯了,造假的人就那麼蠢麼?

這個問題嘛,你們得去問中共了(笑......),說的雖然是笑話,中共方面至今還沒有給個說法。其實這是個政治問題,答案也在政治範疇。

的確,我遇到過這樣的人、這樣的疑問。其實他們知道我說得有道理,只是感情上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首先強調一點,這裏沒有說飛船發射與回收造假,我質疑的是「實況出艙錄像」。

第二點,不論這個事情有多大規模,如果你相信理性和事實的話,就應該撇開感情因素。殺人犯行兇殺人,最終定罪的完全可以只是幾點血、幾根頭髮或幾個指紋而已。判定一個罪犯,只要證據確鑿,推斷合理。所以請大家從這兩點來分析。

另外嫌犯有前科,也是判斷的輔助。在神七躺在發射架的時候,新華網「太平洋上夜未眠 神七飛船第30圈測控側記」就生動報導測控船如何超前11秒捕捉到飛船信號了(後來被迫公開道歉),這不是造假前科麼?

周老虎造假比中央軍委造假要難得多,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周老虎不控制媒體,無法煽動人的感情,觀衆、讀者可以更加理智的分析,還有一個原因是質疑周老虎的人並不承擔多大風險,質疑中央軍委的人除了要承擔政治上的風險,還要承擔周圍人把造假視爲民族臉面,從而對質疑者非理性的羣起攻之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周老虎無權封鎖媒體。

造假風險小,質疑造假風險大,這就構成了比《皇帝新衣》裏的場景更有利於造假者的境況,造假者很清楚,雖然有明顯的漏洞都很難構成對自己的威脅──除非碰到講真話的小孩。讀者想檢驗的話,可以把以上幾個疑點發在國內各大論壇看看是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