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文化 › 文章: | ||
串起中國古典舞的珍珠彩鏈(圖)
大紀元記者吳涔溪3月22日臺北報導,林秀貞老師說:「除非時光逆轉,否則沒有人看過真正的中國古典舞,只能從雕塑、壁畫的人物造形,和詩詞歌賦中汲取靈感。正因爲如此,中國古典舞是真正的創作。」 平時除了教學,就沉浸在傳統文物和典籍的研究中,對她而言,上千年的歷史文物就像是一顆顆的珍珠,紀錄了不同時代的舞蹈型態,透過當代詩詞歌賦的穿針引線,串成中國古典舞亮麗的珍珠項鍊,「我很喜歡這項工作,因爲它帶給我無限的可能性。」以下是林秀貞老師的訪談摘要。 圓、擰、傾、曲 中國舞就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來看,可分爲古典舞與民間舞,古典舞在內容上選用的創作素材皆爲古典題材、典故、古代歷史的傳說等,民間舞則是在歷朝時間的某一點上,各民族在區域空間中文化的傳承。 在漢、唐的盛世中,胡漢的融合可見於漢代的百戲,唐人繼承歷代及外來民族的多種樂舞文化,經由「涵化」、「同化」和創新,表現出泱泱大國氣派的寬宏,締造了燕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高昌樂等宏偉的十部伎。
以「圓、擰、傾、曲」來說,中國人喜歡圓滿,不管是立的圓、平的、八字的圓,都圍繞在舞蹈當中;擰,包含身體上的擰動;傾,身體上的傾斜;曲,從過去出土的文物中來看,中國人相當喜歡身體曲線,例如三道彎、翹袖折腰,都與西方芭蕾舞蹈直立的特點不同。 在韻律的表現上,中國舞蹈有「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法則,締造中國舞蹈不同的韻律與美感。 言之不足 手舞足蹈 中國舞的起源,可以從《詩經序篇》中窺得大要,「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肢體受到喜、怒、哀、樂情緒的刺激和感染而產生舞蹈,可說是中國舞蹈的起源。 此外,原始初民對自然界不可預期的災禍變化,透過巫、覡以通鬼神。爲彰顯祭儀的神祕性與莊嚴性,事神作法時口中唸唸有詞,以樂音降神,以手足之姿娛神,肢體的律動,孕育中國華夏豐富的樂舞,巫、覡也可視爲最早的專業舞蹈家。 除了祭天、抒情的需要,求偶延繁氏族也被認爲是舞蹈的起源。 舞蹈與戲曲的發展 近代中國雖然沒有像西方芭蕾舞劇的組織和規模,但是在典籍的記載上,唐代如《霓裳羽衣舞》、宮廷《燕樂》的蓬勃發展,可比擬西方的芭蕾舞劇,若將時光倒轉到唐代,我們也能看到這麼有規模、國家級、由帝王支持的皇家管弦樂團伴奏的舞蹈演出。 中國舞蹈歷經朝代更迭,到了元代,知識份子轉而用戲劇來抒發情感,爲了表現人物發展出更精緻的元雜劇和地方戲曲,本來舞蹈是主角,反成戲劇的附庸。 戲劇有特殊的人物刻劃方式,例如生、旦、淨、末、醜的行當,已經刻畫了人物的表演特徵,在京劇中,曹操的扮相是個大白臉,這些臉譜反映出這個人的品德與個性。 在戲曲中可能看不到單獨的舞蹈,但是有許多身段和動作,形成所謂的「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的藝術形式。現在,要整理中國古典舞,也要從戲劇當中去擷取。 串起中國古典舞的粒粒珍珠 中國舞蹈歷史悠久、文化豐美,包容性大,每一個時代,都有其創作,即使在歷朝的更迭下,文化的發展仍持續而沒間歇過,在出土的遺蹟文物、文學的詩歌詞賦中、戲曲中,我們仍可以看到中國舞蹈鮮明的繼承性與發展性。 詩經、樂府中有許多是描寫動作的,但動出來的形是什麼?藉由雕塑、繪畫等文物中的形象,提供舞蹈創作家在「形」上的認識,例如在漢畫像磚、壁畫及古代造型藝術的中存在着許多「翹袖折腰」的舞姿形象。 如白居易《霓裳羽衣歌》「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就提供了舞蹈豐富的姿態神韻。 中國五千年曆史的文物典籍,提供中國舞蹈非常豐富的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把這一顆顆的珍珠串起來就是古典舞豐富的創作泉源。 千載難逢的機會別錯過! | ||
| ||
| ||
相關文章: |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