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人爲什麼看不到神?
 
一夫
【人民報消息】人爲什麼看不到神?現代科學爲什麼不能證實神的存在?這是許多人常常議論的話題。讓我們從開創中華文明的先祖軒轅黃帝兩次求見廣成子的經歷來探討這個問題。

住在東方的軒轅黃帝聽說遠古仙人廣成子住在崆峒山上(位於現甘肅省內),於是不顧路途遙遠,風塵僕僕地前去拜師問道。黃帝在四十來歲時第一次去崆峒山求見廣成子。這時他已做了二十多年的天子,於是不免擺起了國君的架子和排場:黃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元妃嫘祖和女節坐木輪大車在後,另外還有文臣、武將、武士等一百多人,浩浩蕩蕩地向崆峒山進發。爲了表示誠意,黃帝在崆峒山下,焚起香草,青煙嫋娜,香氣襲人,羣臣邊舞邊唱,喧鬧聲振動山谷。廣成子現身於半空雲端中,語意深長地對黃帝說:「治理天下者,沒有見積雲就想下雨,沒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黃落,哪裏能談至道呢?」說畢,拂塵一揚,廣成子隱入雲霞之中。黃帝無功而歸。

黃帝反思廣成子的話,回國後勤勞焦思,憂國憂民,選賢任能,勵精圖治,文治武功做出了一番偉業,受到後世敬仰。傳說文字、養蠶、舟車、音律、醫學、算數、婚姻、喪葬、等都起源於黃帝時代。

黃帝雖然貴爲天子,但是一直思念廣成子。又過了大約六十年的時間,黃帝在一百歲時決定再次上崆峒山拜師問道。這一次黃帝單獨一人,悄悄離開軒轅之丘上崆峒山。這時的黃帝學會了謙恭,於是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長者(仙人赤松子),赤松子指點黃帝說:「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誠百道通。」

一路上,黃帝不斷思索這四句言詞,直到鞋磨穿、腳磨破,寸步難行時,才恍然大悟,決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黃帝所過之處石子都被鮮血染紅了。

廣成子早知黃帝又來求道之事。黃帝的心誠、志堅感動了廣成子。當黃帝膝行到崆峒山下時,廣成子立即派出金龍把他接上山去。之後,廣成子傳道於黃帝。黃帝回國後,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身。在一百二十歲時,黃帝乘龍白日昇天。

黃帝兩次拜師問道,不同的心態,不同的至誠程度,得到不同的結果,也給了人們許多的啓示。第一次,黃帝雖然心中向道,表現出一定的敬意和誠意,但同時又表現出自大、浮躁之心。黃帝雖然見到了廣成子,但並沒有得到道。第二次,黃帝沒有了自大、浮躁之心,其向道的誠意、毅力、吃苦精神終於感動了廣成子。

人在宇宙和自然之間是渺小的。神(仙)並不看重人間的貧富貴賤,只見人心,有沒有信神與對神的至誠之心是能不能見到神(仙)的前提。也就是說,能不能見到神(仙)取決於什麼樣的「心」。是對神的傲慢、自大之心,還是一片至誠向善之心。

現代科學不僅不信神,不敬神,把神說成是迷信,誹謗神,而且還破壞神給人規範的道德,和神的旨意背道而馳!這怎麼可能看到神呢,神怎麼會讓實證科學測量到、看得見呢?!舉一個通俗的例子:你成天誹謗一個人,你說你要見他,他願意見你嗎?這是用人心來形容神,自然失敬失準,就說這個意思。實證科學自高自大,自以爲如果有神的話通過所謂的先進技術和精良儀器就能夠找到。如果找不到,那麼就說是沒有神。實證科學自認爲這個邏輯有道理。其實這是實證科學對生命的本質和精神領域的無知造成的,事實上,實證科學既不能證實神的存在,也不能證實神的不存在。在談論「天人合一」中,我們看到實證科學的機械解析的思維是錯誤的,而在對待神的問題上,其心態又是完全錯誤的。

赤松子指點黃帝的「只在心上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現代科學如果真想證實神的存在,那麼不妨首先學會謙卑,自我收斂和對神的尊敬。

當然也有一些信神人士只是停留在信神的表面上。如果不按神的要求做,甚至善惡都不分,屈服於中共的淫威,和與神斗的中共同流合污,那麼建多少廟,唱多少讚歌,就象黃帝第一次求見廣成子那樣歌舞喧天,也不能真正得道。

「信則靈,不信則無」,這話很有道理。至誠信神的人就能夠看到或感受到神,不信的人就感受不到更看不到。其實信不信,神都是存在的,只是信就可以看到,不信就見不到。

人要探索宇宙真理,人要尋找神、尋找自己的歸宿,首先要先誠其意,擺正心態,這是個修心的過程。自古以來,人們都知道正法、正道難求。雖然貴爲天子,黃帝的求道之路也如此艱難。正因爲得之不易,修道之士都知道珍惜。在古代,從中國的衆多修道、修佛者,到國外的許多虔誠宗教人士,在磨(魔)難面前,都堅守對神、佛的信念,毫不動搖。今天中國的衆多法輪功學員在酷刑折磨面前,在殘酷迫害面前,堅守「真善忍」,所體現出來的大善大忍之心,令天地動容,而當今許多信神和道德底線都低的人卻感覺很難理解。

黃帝被後人稱爲「人文初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奠基人,而且還是中華五千年正統文化的奠基人。修煉是正統文化的組成部份,是人返本歸真之路,是人探索真理之路。事實上,人人心中都埋有修煉向善的種子,每個人心靈深處都有返本歸真的願望,人們都在期待着,尋找着。

今天我們處於一個特殊時期,大法送到了每一個人的面前,一方面這對人類來說是多麼的幸運,真正法輪大法修煉的人都深有體會,都知道是多麼的珍貴;另一方面,黨文化破壞中國正統文化,摧毀人的道德和良知,讓人們看不清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使得那麼多人深深地迷在名利情之中,迷失了歸途,不知珍惜眼前轉眼即逝的、不可再遇的機緣,更甚的是,那些在中共的淫威和欺騙之下參與迫害、誹謗大法和大法修煉者的不法之人,在無知之中犯下了大罪,面臨的就將是可悲的下場。

我們是炎黃子孫,不是馬列惡徒。先祖黃帝的尋道之路,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明慧網)

〔原題目:黃帝向廣成子拜師問道的啓示〕



--------------------------------



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精彩簡介
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演出精選及全球30城市售票
新唐人2007年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紐約場售票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俺從陰間地府裏活過來 2006/8/11 (18,643次)
有神保護!高智晟神奇躲過車禍暗殺(圖) 2006/1/18 (19,532次)
老木工阿慶伯的故事(5):心善自有神佛護 2005/10/28 (17,271次)
何須對「有神論」憂心忡忡 2005/7/7 (16,363次)
一個冤魂討命的真實故事 2005/5/24 (20,932次)
當我們埋怨老天爺不公的時候 2004/8/28 (17,830次)
美國最高法院「保護」上帝 2004/6/15 (14,295次)
「坐床女」現象盛行皖北農村 2001/11/13 (14,965次)
急傻了!曾慶紅強迫高層聞老江臭腳(多圖) 2007/2/3 (34,238次)
不得了!中共滅亡前可能製造巨大慘案 2007/2/3 (39,277次)
一張圖片!曾慶紅李長春借江耍牛逼(圖) 2007/2/2 (41,297次)
羅幹非和胡錦濤對着幹不可(圖) 2007/2/2 (33,683次)
逗哏!這些新聞得湊到一堆兒看(多圖) 2007/2/2 (28,518次)
嚴重!聖嬰像落下水晶般的眼淚 2007/2/2 (30,097次)
現在想殺周正毅的都是誰(圖) 2007/2/1 (33,569次)
劉淇這笑真有點兒有今天沒明天(圖) 2007/2/1 (31,049次)
曾慶紅坐這個位子等於慢性自殺 2007/2/1 (29,976次)

曾慶紅癟了,徐才厚調研廣東軍隊(圖) 2007/2/1 (34,295次)
小笑話:曾慶紅的時間概念 2007/2/1 (26,681次)
中共干擾新唐人晚會 電話騷擾售票熱線 2007/1/31 (21,094次)
宋祖英瞄上小胡 (圖) 2007/1/31 (42,516次)
宣傳是個大象,實際只生出一隻老鼠(多圖) 2007/1/31 (22,379次)
曾要保存實力 黃華華不知深淺(圖) 2007/1/30 (48,726次)
中共自己玩兒的把戲被自己戳穿了(圖) 2007/1/30 (31,137次)
陳佩斯:一提春晚就發冷(圖) 2007/1/30 (34,960次)
宋祖英首次公開闢謠 江宋姦情再受關注(多圖) 2007/1/30 (70,809次)
古狗驚呼:向中共屈膝 把錢跪沒了(圖) 2007/1/30 (33,631次)
神傳懸空寺(圖) 2007/1/30 (27,974次)
販賣「鬼新娘」 這錢也賺(圖) 2007/1/30 (19,429次)
馬國女子的腳趾爲何此時蘊育晶石(圖) 2007/1/29 (29,509次)
小笑話:薄一波現在幹啥呢 2007/1/29 (28,803次)
糊弄胡錦濤?韓正真敢開牙(圖) 2007/1/29 (34,756次)
討論薄熙來!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聽證會 2007/1/29 (29,111次)
幫胡給江宋散德性 人民網推波助瀾(圖) 2007/1/28 (33,809次)
怪事!數噸重巨石是如何逃出湖底的(圖) 2007/1/28 (31,143次)
一個讓人看了想吐的新聞(圖) 2007/1/27 (28,514次)
中共低調報導林樹森當貴州省省長(圖) 2007/1/27 (38,979次)
布什做出的這決定真可改變美氣候(圖) 2007/1/27 (19,769次)
這種原因造成的綁架什麼時候了結(圖) 2007/1/27 (26,928次)
大揭密!新華網不用真正日期的原因(多圖) 2007/1/26 (32,688次)
中共傻眼!黨校在曾慶紅手中離了大譜兒(圖) 2007/1/25 (37,375次)
NO!布什,美國不是小腳偵緝隊(圖) 2007/1/25 (26,828次)
毛用這樣的目光望着他的私生子(多圖) 2007/1/24 (65,718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