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要闻 | 专题 › 文章: |
中国古代声乐艺术趣谈:古代的声乐大师(一)
唐代是中国文化达到顶峰时期,当时有许多蜚声长安舞台的歌唱家,许永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许永新本名和子,吉州永新县(今江西永新)人,善于歌唱,而且有独创性,“能变新声”。据说她从小善歌能唱,有一次在重阳佳节,和女伴们登高踏青,在山上高歌一曲,声闻数十里外,由此而知名,被刺史选召进宫,按其籍贯改名永新,成为宫廷名歌手。至今,在她的家乡还有关于她的传说,当年她唱歌的那座山头被人称为“玉女峰”。 有一年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大酉甫”,即一次与民同乐的庆祝宴会,观众上万人,以至于喧哗嘈杂的声音,使得现场演出的鱼龙百戏的音乐都听不见了。这使唐玄宗大怒,准备离席回宫。这时宦官高力士出了个好主意:只要让许永新出来高歌一曲,必然会使整个场面安静下来。果然,永新出场时态度从容,撩鬓举袖,直奏曼声,高唱一曲,其声好象直升云霄。喧闹的人群立即安静下来,“广场寂寂,若无一人。”而且她的歌感染力极强,使“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 我们知道普通人用大白嗓子唱歌,包括现在的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相比,音量小,音质差,离不开电声设备的烘托、扩响,更不要说产生感动人心的效果。 专业歌唱家的歌唱方法和技术体系要求在不考虑电扩声条件的情况下,能让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听到歌手的歌声,那就要求这种歌声具有宏大的音量和善于传播的音质。许永新在山头一曲高歌能声闻数十里外,在勤政楼唱歌能使上万观众都听到。可见其发声技巧是何等高超。用现在说法看来,发声方法不正确、不科学、共鸣调节不好,是不可能有如此大的音量。 许永新演唱的音域非常广,甚至能超出乐器达到的高度。有一次,唐玄宗故意让李谟和永新比个高低。李谟是当时的笛子高手,能吹出高低数十种不同的曲调,歌调最高时,能使歌者唱不上去。但是他为永新伴奏时,逐一被她拉高调门,前后数十曲,终未能把永新比下去。最后唱到李谟的笛管都吹裂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永新的歌声“丝竹之声莫能遏”,是说任何乐器也盖不过永新的歌声,连精通乐曲的唐玄宗都不得不称赞许永新:“此女歌值千金。” 从这些记载来看,称许永新为声乐大师是绝不为过的。唐代还有其他著名的声乐大师,如杜甫有一首诗《江南又逢李龟年》,李龟年就曾是名震天下的宫廷歌唱家。还有一位著名歌唱家是唐代天宝年间的念奴。我们熟知的词牌名《念奴娇》便来源她的名字。《天宝遗事》载她“有色,善歌,宫中第一”。有一天宫中设宴招待宾客,也是人声嘈杂,无法控制,众乐为之罢奏。唐玄宗就命念奴出场演唱,并由二十五人吹管乐队为其伴奏。歌声、管声两相追逐,美妙异常。唐元稹曾有《连昌宫词》描述道:“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如果没有高明的演唱技术,显然是不可能压倒二十五人的吹管乐队的。念奴的声音动人嘹亮,音色优美异常,唐玄宗曾经赞不绝口:“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这些古代出色的声乐大师是怎么唱歌的呢?我们今天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地是,她们发声技巧相当高超。唐《乐府杂录》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在这里已经提到了呼吸的重要性——“必先调其气”,然后又指出了气息运用的方法是“氤氲自脐间出”,现代声乐家认为这是要求气息出自丹田。 古人论唱有“气为声之本,气乃音之帅”的说法。在清人王德晖、徐沅征共著的《顾误录》中说“度曲得四声之是,而其要领,在于养气”。可见古人论唱歌特别强调“气”。不过这个“气”,并不限于呼吸之气,其内涵更广,往往将人体和天地之间的能量泛指为气。演唱中的“劲”和“气”常常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话说,古人是把静心、调息、修养的功夫和唱歌结合起来了,所以丹田气并不仅仅是呼吸而已。这一点从近代一些戏曲艺术大师同时修炼气功也能看出来。以武生泰斗杨小楼为例,他信奉道教,据说在没戏的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他就会离开喧闹的京华,去西郊戒台寺去静坐养气。今人作《梅兰芳艺术谭》总序中专门有一节讲梅兰芳唱戏和气功之间的关系。应该说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和中国传统的修炼文化是紧密结合的,和西方声乐理论有近似之处,又有自身的民族文化特点。 唐代的歌唱家很多,还有如张红红、何满、康昆仑、段善本、贺怀智、李管儿、曹纲、尉迟青、王麻奴等都是史传优秀的歌唱家。古代歌唱家当然并不限于唐代,只不过唐代是中华文明顶峰时期,出现很多杰出的声乐艺术人才。 中华声乐艺术在近代,特别是近50年遭到极大的摧残,是为民族的大不幸。令人欣喜的是,每年一度的全世界华人声乐大赛,以及神韵艺术团新年晚会的巡回演出,定将使更多的人关注、欣赏和参与振兴正统的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并将带来民族声乐艺术新的辉煌。本文下一篇将向读者介绍几位中国古代其他历史时期有名的歌唱家。 |
|
|
相关文章: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