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尋找金子
 
文清
 
2006年10月1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幾年前的一個冬天,還在大學讀書的我不小心將公共汽車月票遺失。我記得當時是月初,因爲當時自己沒有收入,買月票的錢對我來說,還真不是一個小數目。每天出門,乘車來回都要再多花上四元多。可想而知,當時的心情是何等沮喪。

沒過三天,一個電話打來,我立刻感到釋然。原來,有人在車站拾到了我的月票,隨即投到郵筒裏(在加拿大拾到遺失的月票可以直接投入郵筒寄到車站的失物招領處,不需郵寄費)寄到公車總站失物招領處。招領處的服務人員就會按照月票後面的電話號碼,打到失主家中,讓其領取。

接到電話後,我二話沒說,就乘車到了位於市中心查培街一百五十三號(153 Chapel Street)的公車「失物招領處」。一位帶有殘疾的女士(爲了給殘疾人士解決就業問題,政府會鼓勵他們做一些輕微的體力工作)接待了我。看了我的駕照後,她在一摞月票中找到了我的,並讓我在一張表上籤了字。最後,她和氣地說,「拿回去吧,謝謝!」

我謝過這位女士往外走時,看到走廊裏有許多大箱子。上面還有標籤,有的寫着「圍巾」、有的寫着「手套」,有的寫着「帽子」,往箱子裏一看,嚯!都快成衣、帽店了,各式各樣花樣顏色的圍巾、手套、帽子堆積成山。一位經過的老人告訴我,都是在公共汽車、火車站揀到,送來的。看來,加拿大無私善良的「活雷鋒」還真不少。

還有一次,我和女兒一起坐車,誰知下車匆忙,女兒從幼兒園帶回的小枕頭落在了車上。女兒發現後,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的流下來了。那可是她最喜歡的枕頭,是奶奶親手給她做的。有了上一回的經歷,我對女兒說,「寶貝,別哭。媽媽幾天後一定會給你找回來。」話是這樣說,但是,我的心裏也是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自己還會不會有上次的幸運。第二天,我打電話給車站失物招領處,對方讓我描述了一下小枕頭的樣子。過了幾分鐘,電話傳來那位女士的聲音,「枕頭在這呢,來拿吧。」

有孩子的家長,可能有體會,類似的「失物招領」處,在加拿大的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有。這裏是通過一種有形和無形的道德體系,鼓勵人們奉公守法。

還有一次是在前年,我遇到真正拾「金」不昧的好心人,一天下午,我帶着女兒在購物中心給她買長筒襪。買完襪子後,我讓她在商店門口的椅子上試穿。之後,又帶她到三樓的快餐部吃飯。付錢時,我突然發現錢包不見了。當時,我的腦子「嗡」的一聲,沒了主意。駕照、信用卡、現金(數十元)、銀行卡可都在錢包裏,這下慘了。

我決定馬上到信息臺問一下,結果,一到那裏還沒等我說話,那位笑容可掬的小姐就問我,是不是丟了東西。我如實地告訴了她,報我的姓名、電話、家庭住址。經覈對小姐將我的錢包還給了我。

失而復得的喜悅之後,我想,我連拾到月票、女兒小枕頭和錢包的好心人的姓名都不知道呢。唯一答謝的方式只能是自己也作拾金不昧的人。別說,這樣的機會還真有,一次,我在銀行取錢時,發現我前面取錢的男士因匆忙,忘了將銀行卡拿走,我發現後,立即拿着他的卡,追上他,並將卡還給了他。看着他感激的神情,我心裏想,這個社會多一個無私的人,就會多一份美好、希望和安寧。

還有一次,我們一家三口去參加大學的校友會活動,在運河駁船的碼頭,女兒發現了一個被遺失的錢包,立刻將其交給了管理人員,不一會就找到了失主。作爲母親,我真爲自己的女兒感到驕傲。

我曾和我同住的室友談到這些事,她認同的說,「是呀,移民加拿大雖然開始暫時苦點,但是,很值得呀!尤其是對下一代,在這樣安全的、友善的環境中生活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呀。你說人再有錢、有勢,如果他生活的環境是不安全的、充滿危機的,那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呀!」

當時,她給我講了一件她好朋友在國內的經歷,聽起來真的讓人心悸。她的這位女性朋友家裏很有錢,經常打扮漂漂亮亮,穿金戴銀的上街購物。一次,兩個歹徒駕駛一輛摩托車,從她後面經過,其中坐在摩托後座的歹徒一下子就抓住了她的手提包,前面駕駛者則立即踩下油門。

我的室友接着說,「那女孩意識到被搶以後,不甘心哪,就是不放手她的包,結果她被拖出去十好幾米,最後,包的帶子折了,她的手臂也被拉傷了,也沒保住自己的包。大白天的,她就坐到馬路中間開始大哭。手臂傷得還挺重的,在家裏休養了好多天。」

室友的講述勾起了我的回憶,在出國前的幾年,我和家人、朋友上街購物經常有錢、物被盜的「慘痛」經歷。有的時候,購物回到家,才發現揹包的底部被劃開,錢包早就不翼而飛了。據說,幾年過去了,國內的社會治安狀況更加糟糕。小孩子的安全問題更是家長們憂慮的,不用說社會治安問題,就連學生在學校吃的食品都無法保障安全。

看起來拾個東西、錢包交到信息臺、失物招領處或交給本人不是件大不了的事,但這確是繼承中華民族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爲他人着想」在古人來說太平常了,但在當今社會,卻象是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金子。誰不願意發現金子呢?那麼讓我們也做一顆金子吧。

 
分享:
 
人氣:14,67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