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傳統文化】禮儀與修養
 
2005年8月2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中華古國曾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就制禮作樂,後來經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爲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儀禮》、《周禮》、《禮記》等禮樂文化的經典被先後列入學官,成爲古代文人必讀之書。禮儀是「禮」的重要組成部份之一。

中國的 「禮樂射御書數」傳統六藝中,「禮」字第一,充份說明了中國人重視禮儀的傳統。《論語》上有一則故事,孔子警告兒子孔鯉說:「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學禮的話,是沒有辦法立足的。」家喻戶曉的《三字經》中指出,做兒女的,從小時候起,就應熟習在不同場合的各種禮節,學習禮節儀文之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訓」、「家訓」、「學規」中,也都有大量的關於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禮儀規範。

人與人交往,如何稱呼對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禮的規定。即使是吃飯,也應該在舉手投足之際顯示出自己的修養,稱之謂食禮。行爲合於禮,是有修養的表現,反之則不能登大雅之堂。

現在的很多人忽視了對做人應懂得的基本禮儀規範的學習。人們把那些在禮儀上不拘小節的人,認爲「瀟灑」;把身穿奇裝異服,口講粗話的人,認爲「有個性」。坐沒有坐相,站沒有站相,吃沒有吃相,穿着邋遢,見了尊長連個招呼都不打,麻煩了別人連句感謝話也不說,在公共場所目無他人、任意所爲,這都是沒有修養的表現。

其實,禮貌、儀表、風度是反映一個人文化素質和修養高低的重要方面。《禮記》中認爲: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不是語言的有無,而是禮,禮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

令人汗顏的是,現在的韓國和日本繼承了些許禮儀規範,人們還比較重視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但在其發源地中國卻被視爲所謂的「四舊」和「封建禮數」而遭到拋棄。

(轉自明慧網)

 
分享:
 
人氣:15,96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