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共產黨是一隻扮演牧羊犬的狼
 
紫纓
 
2005年1月2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今的中國社會各種問題百出,應接不暇。一方面是靠權勢致富的官商們加速瓜分國庫,他們分佈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各級黨委、銀行、集團公司、稅務部門、司法機關、國家輿論工具等要害部門,身居要職。他們爲了自身的權利,可以相互勾結,抱成一團,加速瓜分國庫,與國有銀行等,並安排他們的後路;一方面生活在最低層的平民百姓不斷爲生記奔走呼號,希望執政者能秉公執法,希望法律能再現威嚴,然而人們能夠唯一的訴說疾苦的衙門──人民信訪辦的大門卻是關閉的,人民的執法人員揮舞警棍大棒毆打驅趕這些手無寸鐵,食不果腹的人民,於是在京城誕生了「信訪村」,上訪的人們拋家舍業,準備和衙門府打持久戰,儘管如此的恆心和勇氣,也無法打動在朝的官們,卻時而傳出訪民× × 被打死,被打殘的消息。站在王府井的大街上看到車水馬龍的景象,站在長安街的路燈下,看着一眼望不到邊的霓虹閃爍,你無論如何也想不道在這「繁榮」和「美麗」的羽衣下是何等的淒涼。

據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發布九月份社會秩序治安情況的內部通報:

僅2004年9月份,全國城市、農村,共有三百一十多萬人次參加遊行、示威、集會和上訪。到中央、省級黨政、司法等部門上訪的有一百多萬人次,其中到北京上訪的近十萬人次,僅比今年一月份、三月份有所減少。

該通報披露:城市遊行、示威、集會抗爭、訴求的主要原因,爲:(一)國企下崗、解散、合併,職工得不到合理補償和安置;(二)羣衆合理權益和權利受到損害、剝奪,引發抗爭和訴求;(三)社會反對黨政、公安、司法部門腐敗、濫權行徑和活動;(四)社會貧富二極化,激起社會中下層抗爭活動:(五)政府和有關部門對社會關注事件處理不當或處理不公,引發社會反彈。

農村農民遊行、示威、集會抗爭、訴求的主要原因,爲:(一)地方政府部門損害、侵佔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的利益;(二)政府部門各種雜稅,逼迫農民反抗;(三)剋扣和拖欠農民民工工資;(四)抬高化肥、農具、種子價格;(五)強制農民無償修建工程和強行徵收農田。

面對如此嚴重的社會問題,並沒有得到相應解決的,致使問題不斷擴大,人們不僅要問: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此情景,有人說:因爲官員的腐敗,執法犯法;有人說:這些都是法制不健全,也有人說:是社會向好的方向過渡的自然現象;人云亦云。所有的這些說法都沒有重視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共產黨的存在,所帶來的是什麼?

「1989年「六四」天安門屠殺之後,中共的意識形態徹底破產,尤其是1991年8月蘇共垮臺和隨之而來的東歐劇變,給中共帶來極大的恐懼和壓力,內外交困的形勢使其統治合法性和生存受到了空前的挑戰。此時中共已經無法用馬、列、毛的原教旨主義整合其黨徒,而轉向了用全面腐敗來換取黨徒的忠心。換句話說,只要誰跟着黨,黨就允許他通過貪污等方式換取不入黨就得不到的好處。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中國從官倒橫行到房地產和股市的投機,從包二奶到走私遍地,黃賭毒蔓延。雖不能說「洪洞縣內無好人」,但民間對於中共反腐早已失去信心,認爲中高級幹部的腐敗比例超過一半以上。」(節選自《九評共產黨》之五)

其實中國的腐敗等各種社會問題都是在共產黨的管理結構的誘使下產生的,民間有一種說法:「反腐敗就亡黨,不反腐敗就亡國」。

最近發生在黑龍江省綏化市的市委書記馬德「賣官貪污」案,因爲牽涉到260多個官員,以致新任市委不得不宣佈,「凡貪污在五萬元以下者,不再追究」。但是,依中國刑法,貪污在五千元以上就得立案,十萬元以上可以判處死刑。所以貪污五萬應該「半死」,少說也要坐十年牢,現在居然「免罪」!爲什麼呢?因爲,新任市委說,若連貪污五萬元都入罪,那綏化市下轄十個縣市可能都要關門。綏化市頒佈這個經省委與中央批淮的「不再追究」政策,不就擺明「真反腐會亡黨」嗎?

這些被免罪的案例大大激勵着貪者不避諱,腐者不遜色。因爲共產黨要維護自己的存在。在無人相信共產黨能夠救中國時,共產黨就只能通過賄賂或變相的物質給予,安慰那些掌握國家重要權利的黨徒。一方面強行維持自己的政權,另一方面賦予這些人超越一切法律法規的特殊權利,對社會民衆施行暴利專政;而對社會主流的大衆動則武力鎮壓,連給個訴說的機會都不肯。

其實要想解決中國現在的社會問題,只靠懲治腐敗和完善法制是不行的,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共產黨制度的問題,這個靠謊言欺騙加暴利起家的邪惡的黨的本質註定給社會和整個中華民族帶來危險,現在中國共產黨的獨裁,猶如就象惡狼扮演成的牧羊犬,對中國民衆永遠是一種潛在的危險,共產黨不根除,中國就將永無寧日,共產黨這隻惡獸無論扮演的多麼象牧羊犬,都逃脫不了被剷除的下場,只要中國百姓能越來越看清其本質,它的戲就會越快結束。《九評共產黨》如天神降旨,播開共黨的畫皮,給即將結束中國共產黨統治的中國人民帶來新的天地。

 
分享:
 
人氣:13,91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