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國高校腐敗大起底
 
牛虻
 
2002年3月1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以前在網上讀中國高校批判,感到人們所以特別關注中國高校有一種「恨其不爭」的高校情結。可以說,網上參與與高校和學術有關討論的人,大都是「圈裏人 」。要麼是在校師生,要麼是雖然離校卻仍然關心高校發展的有良知的學人。真正在裏面起鬨的人並不多見。

  近來學術腐敗案件一起又一起地被披露出來,而人們普遍相信這些只不過是冰山的一角,關於學術腐敗討論的焦點也不僅僅侷限於事件的當事人,而是越來越多地指向現行高校體制本身。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只有深入改革中國高校體制,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學術腐敗的發生。這並不是爲學術腐敗的當事人辯護或開脫,學術腐敗的當事人將永遠揹負剽竊的「罪名」或惡名,面對道德的譴責,因爲他/她違背了這一共同體的起碼的道德規範,這一點根本不需要辯論。無論何種體制都不可能根絕抄襲、剽竊這樣的事情發生,美國這樣體制完善的國家也時常發生此類事情,根本的一點在於讓學術腐敗不再成爲一種普遍的社會事實而變爲鳳毛麟角、讓學術腐敗的當事人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那麼,高校體制該如何改革?這不是我輩所能解決的問題。但我們卻深刻的感受着高校的全面腐敗。也許未來的改革會從這些問題入手。本文就高校突出的制度性問題作以剖析。

  招生制度

  去年網上鬧的沸沸揚揚的某高校在高考招生中驚爆考生和委託人花名冊的事情,其結果不了了之。其實久在高校的人對此早就司空見慣、變得麻木不仁了。對高校而言,現行高校招生制度是一種雙軌制,既要保證招收一批高分生,又要設法招到一批「高能生」。何爲「高能」?是指考生本人或其近親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或社會影響力,能夠爲學校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沒有哪個高校的招生簡章中會這樣寫,又沒有哪個高校的招生過程中不這樣幹。和研究生招生相比,高考招生公正得多。近年來研究生招生中湧現一種新的趨勢:高官、大款、名人爲鍍金走學校的門路,混一紙文憑。高校敞開門路,甚至於採取各種靈活方式去吸納高官、大款、名人。於是乎單獨考試、破格錄取、不用聽課的靈活政策加上狗屁論文就授予學位。

  某高校博士導師戲言,這幾年廳局級領導差不多了,以後應吸納縣處級。總有一天會到大隊書記一級。

  這種招生制度的弊病並不在於可以爲有關當事人個人帶來好處,那和其它腐敗沒有什麼兩樣,也避免不了。我要說的是,這種制度是以高校爲主體來實施的。高校這樣做的動機是爲學校的發展。學校發展如何從這種制度中獲益?高官、大款、名人都佔有一定的社會資源,可以用自己的權力或影響力,在自己的權限、能力範圍內爲學校做一些事情,貢獻根據個人能力大小不一而足。這樣,高校就是在利用自己控制的教育資源和社會相交換。雙方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一方爲了支持教育事業,一方爲了培養人才。實質是各個當事人好處多多。實在是腐敗的極至。

  招生腐敗是高校各種腐敗之源。有些學校爲了吸引人才,承諾解決家屬子女就業問題。其方法之一就是用盡各種辦法讓那些60年代以後出生的連大學本科都考不上的人讀研,然後留校任教。很多高校甚至重點大學裏都有考不上大學的人給考上大學的人當老師的情況。所以熟悉高校的人都知道:大學最難考,博士最容易考。如果考不上本科,大專畢業考研肯定沒問題。

  高校招生名目繁多也是一個很大問題。去有關學歷證書認證的網頁查一下就會發現,中國高校頒發那麼種類的文憑,簡直令人眼花繚亂。花樣多多、問題多多!

  評職制度

  現行的高校評職制度是一個帶有社會福利性的養老、養懶制度,它已根本不在具有激勵的機制。

  高校中一種普遍的現象是高職稱的人員不如低職稱的人用功。無論是讀書、上課還是做實驗。許多人一旦教授頭銜到手,便不在爲本科生講課。於是乎,講師們只好同時開幾門課,作名符其實的講課教師。這對講師而言勢必影響科研上時間的投入。要知道,評職制度中最關鍵的一項是科研成果。講師們如果沒時間搞科研或搞不出來東西,那麼,房子、職稱、工資、科研津貼統統沒戲,同時學生也瞧你不起。所以,高校裏最聰明的人只搞科研,講課只是象徵性的,不必太牽扯精力。

  中國高校的教授是終身制的。國外高校對一些學術貢獻重大的學者才聘爲終身教授。中國的教授都是終身制,由此推論,中國的教授都有重大貢獻。相當一部分教授特別身爲博士導師的教授,從成爲導師的那一天就「終身」了,不講課、無科研成果。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明顯。究其原因,社會科學界尚無院士制度。在自然科學領域,博士導師只是相當於撲克牌遊戲中的小王,院士才是大王;而在社會科學界,博士導師本身就是大王了。換句話,成爲博士導師就達到了個人事業的巔峯,就已經令人羨慕不已,就沒有人能在這個領域超過自己,就有絕對的權力對人指手畫腳,就可以頤養天年練習各種修身養性的工夫。而各種津貼、待遇、房子等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各種項目、經費、會議邀請就不請自到。

  在中國,博士導師是什麼?回答曰應該是負責招收和培養博士研究生的教授,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崗位,不是教授中的一個固定層次。但是事實上,博士導師就是教授層次之上的另一個層次,無論從待遇、影響、地位還是其它一些可識別的方面看都是如此。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給老外解釋中國教授名片上博士導師頭銜時,老外一臉霧水的情形。

  從高校的人事制度和評職制度來看,高校是中國唯一還實施鐵飯碗制度的地方。那麼,博士導師制度就是金飯碗。難怪有那麼多教授爲了晉升博士導師要鋌而走險了!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國內幾所大學宣佈改革這種養老、養懶制度,打破高校的鐵飯碗。這是很有創建的改革舉措,不知何時向金飯碗開刀。

  成果評價和獎勵制度

  中國高校的成果評價和獎勵制度是許多原本道德的學人幹出抄襲、剽竊這種不道德事情的罪魁禍首和元兇。學界盛行的急功近利、華而不實的學風都可以從此找到根源。

  現行成果評價和獎勵制度的初衷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前提下,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這一點毫無疑問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問題發生在貫徹和實施的操作階段。

  就成果評價而言,由誰來評判、誰來鑑定?倚何標準?本人對自然科學界的情況一點也不知情,不敢妄加評論。但從網上披露出的情況看,和人文社會科學界的情況似乎沒有太大的本質區別。就人文社科界而言,評價的人只能是圈裏人,同行評同行,總不能讓外行評內行吧?但是同行也只選擇那些與個人關係良好的人,尤其各種項目結束驗收時的評審、鑑定就更是如此。評審者依據項目或成果責任人的自我評價,評價會上提出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但是在寫鑑定書時,則高度評價。於是,廣泛見之於媒體的各種程度上的創造性成果應運而生。更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責任人的自我評價都相當之高。填補空白、重大貢獻、重大突破、領先水平、享譽國內外、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等用語一定不能缺少。偶爾責任人遺漏沒有自己寫上的,評委會也會慷慨地補上。迄今爲止,還未見沒有被通過的項目鑑定、沒有被高度評價的科研成果。

  成果評價是獎勵的前提。由於所有的成果都獲得了高度的評價,而獎勵的名額又有限,所以並非所有有突出貢獻的成果都有被獎勵的機會。所以,在各級獎項評審時,責任人要積極活動那些可能成爲評委的人。活動的結果有兩種可能,而不活動的結果只有一種可能。學界根本不是淨土,學者們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網上披露的某省社科界的一起評獎醜聞即是佐證。

  目前的獎勵制度中,獎項的設立有很多級別,從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到學校級,類似行政級別一一不等;獎勵的項目包括科研獎、教學獎、著作獎等各個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獎勵是可以重複獲得的,如果獲得了高一級的獎勵,那麼以下級別的獎勵也當然獲得。因爲在操作上,是自下而上的程序。所以,獲獎絕對是名利雙收的大事。

  成果的評價和獎勵制度往往和申請項目經費、評職晉級連在一起。受到的獎勵級別越高,越容易申請的更高級別的項目。科研項目和獎勵項目一樣,也是按行政級別劃分,級別越高,經費越多。如果獲得過較高級別的科研項目,那麼,申請更低級別的項目就不在話下。

  總之,目前的高校成果評審、獎勵和項目申請制度是真正的對少數有突出貢獻人員的獎勵制度,少數傑出人員包攬了各個級別的獎勵和項目。這一點無可非議。但這種制度對更多的沒有突出才能和貢獻或暫時沒有突出才能和貢獻的人以及飽嘗甜頭又惟恐失去的人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誘惑,不採取各種手段弄虛作假、撈一票簡直不可想象。於是作假(假出書、假髮文章、假項目、假開學術會議)、浮誇吹牛、剽竊、搞關係(關係稿、關係獎、關係項目)、粗製濫造等急功近利行爲將在一段時間內是中國高校部分道德的人所最傾向於採取的不道德的行爲。所以不要苛刻地指責一些具體的個人,而是要看到制度性的問題,但從事不道德行爲者必須把其從這種不道德行爲中所得的物質和精神利益讓給那些應得的人。

  創收制度

  創收制度是中國高校的毒瘤,它敗壞着高校的風氣,爲社會腐敗推波助瀾。

  「廣開辦學門路,爲社會培養各層次的應用型人才」,這是多高尚的行爲。但事實上,在中國高校,這是創收的一種形式。創收就是賺錢。高校能夠讓人們慷慨解囊的獨特優勢就在於它有權力發放國家認可的文憑。於是高校裏各種各樣的班應運而生,從自學考試、成人高考、考研輔導班、考博士外語輔導班、研究生課程班、應用型研究生(參加考試錄取後交錢,名額多多)、二級學院生(參加高考沒有達到正常錄取分數線,錄取後交錢多多)等等名目繁多、不勝枚舉。明眼人一看便知:變相賣文憑。所以常此下去,在中國,沒有念不了的大學,只有念不起的大學。

  創收制度的另一種主要形式是開辦校辦公司。少數高校能夠從中獲益,多數高校是出讓自己的無形資產,養肥個人。

  創收制度之弊,在高校人人皆知,人人不言。究其原因,它是高校人員生財之道。

  以上就高校腐敗的一些制度性問題做簡要的分析,還有很多方面在此沒有提及。願本文能拋磚引玉,讓那些真正關心中國高校發展的人們繼續探討高校存在的體制問題。

 
分享:
 
人氣:9,86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