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逃出西藏──尼姑受酷刑
 
2002年10月18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美國之音記者張楠16日報導) 在印度的西藏難民中,有一些人是由於受到殘酷的政治迫害而被迫逃亡的。美國之音記者張楠不久前訪問了印度的藏人社區,聽他們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下面是張楠撰寫的系列報導「逃出西藏」的第二部份。

*尼姑受酷刑*

堅贊瓊措說:「讓我們把衣服脫光,然後就打,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打。除了用槍托、鐵棒打,還放狗來咬。我們幾個尼姑,被打得躺在地上,根本動不了了,狗也不咬我們。但是,有一個尼姑跑得動,她一跑,狗就撲過來,把她身上被咬得血淋淋的。」這不是農奴控訴虐待他們的農奴主的情景,而是前西藏政治犯在揭露他們所說的「中共警察的暴行」。堅贊瓊措說:「審訊人員一邊抽菸,一邊審。回答不合意,就拿菸頭往我們臉上和身上戳。一個尼姑現在還滿臉是疤。冬天,他們把洗臉水潑在外面地上,結了冰,讓我們站在冰上。審訊結束後再讓我們進屋的時候,已經進不去了,腳沾在冰上了。」

堅贊瓊措是一位尼姑,16歲出家,曾多次參加示威遊行。她說,監獄裏的刑罰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她第三次被捕入獄的時候,又嚐到了一種新酷刑。堅贊瓊措說:「他們有一個類似電話的東西,把線的一頭綁在犯人手上。他們問,你交代不交代。不交代就搖動那個電話,就會有電流通過來,立即眼前發黑,從腳底開始,五藏六腹好像都被抽一樣,疼得難以忍受。有時,他們把三、四個尼姑連起來,然後用力搖,一起通電。」

審訊人員一定要她們交代出背後的指使人,非要他們批判達賴喇嘛。如果不這樣做,就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據堅贊瓊措說,1987年到1989年的時候,當局還算溫和,越往後鎮壓越殘酷。堅贊瓊措說:「有個尼姑高喊西藏獨立,警察就把她的嘴掰開,用暖瓶往嘴裏倒開水,以致她滿嘴都是水泡,幾天都無法閉嘴。」堅贊瓊措個頭不高,身子單薄,很難想像她這樣的弱女子怎麼能忍受如此殘酷的虐待。她告訴我,那種痛苦只有自己最清楚,根本無法形容。

*北京否認虐待*

北京當局對西藏政治犯受虐待的報導一般予以否認。幾年前,美國之音記者曾就《費城問詢報》的有關報導打電話給中國駐美使館查證,使館發言人否認有這樣的事發生,並且強調中國法律禁止虐待犯人。美國之音記者吉蘭德最近訪問西藏的時候,當地監獄的負責官員也表示,他們爲囚犯們提供了公平和人道的環境。

但是,龍熱扎西和其他前政治犯身上的傷疤告訴我們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故事。龍熱扎西也是僧人,參加了1991年拉薩的示威遊行。據他說,他們當時沒有任何暴力行爲,只喊了「西藏的主人是藏人」、「西藏要自由」這兩句口號,不出15分鐘,警察就撲過來毆打他們。龍熱扎西說:「對我整整打了兩天。毆打時使用了各種工具,有木棍、鐵棍、電棍。臉上的傷疤都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而且一隻眼睛現在已經失明。」龍熱扎西后來被判刑六年,他是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潛逃出來前往印度的。

*強制愛國愛教*

同樣在1991年參加遊行的還有尼姑達珍。她說,剛出家的時候她只知道學經書,不知道什麼西藏獨立,上街遊行純粹是中共逼的。達珍說:「 在廟裏一心學經。可是中共的工作組不時來到廟裏,每天讓我們參加愛國愛教的宣傳,強迫我們反對達賴喇嘛,慢慢地尼姑們就開始上八角街遊行了,要宗教自由,要西藏獨立。」達珍被判刑三年, 獲釋後又被關過一次。達珍說:「第二次釋放後,他們每個月都要到我家裏提審我,問你這個月哪裏去了,這幾天哪裏去了。那樣的話,我覺得待在西藏未來可能什麼也沒有了,父母也跟著我一塊兒受連累。我只能選擇流亡到印度。」

*拋下妻兒外逃*

和上面幾位年輕僧人不同的是熱振丹巴次仁,一個在西藏先後坐過22年牢的前政治犯。熱振丹巴次仁說,他在1958年23歲的時候就加入了反抗北京統治的四水六崗衛教軍,轉戰各地。1960年在一次戰鬥中陷入包圍,負傷後被俘,關在小號裏,上手銬腳鐐一年零八個月。熱振丹巴次仁說:「手銬越勒越緊,吃到肉裏面,看不見了。但是後來,骨瘦如柴,反而感覺好一些。腿上的腳鐐,有四個環,可以勉強走路。」

1987年,他參加了拉薩的爭取西藏獨立的示威遊行,被解放軍開槍打中腹部。1988年3月5號,他又出去參加遊行,當晚被捕。熱振丹巴次仁說,出獄以後,每個月都要去派出所報告幾次,每次去都要捱揍。熱振丹巴次仁說:「打嘴巴、拳打腳踢、用電棍擊打,一打就摔倒,3、4分鐘沒有感覺。問我還要不要搞西藏獨立。受不了,只好拋下老婆孩子外逃。」熱振丹巴次仁1990年逃離拉薩,到瑞士申請政治避難成功。

受到政治迫害而逃到海外的藏人在達蘭薩拉成立了自己的組織"9103團體"。這個組織的祕書長江巴次登說,成立"9103團體"的目的,一是爲了研究西藏政治的歷史,蒐集西藏政治犯和被迫害致死者的名單及資料,編輯成冊,留給後代。江巴次登說:「第二是把大家團結起來,聲援在押政治犯,爭取國際支持,繼續開展西藏自由事業。」

 
分享:
 
人氣:15,64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