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告别踉踉跄跄的2001年 2002年仍凶多吉少
 
2002年1月7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作为东方世界的唯一大国——“中国”(指中国大陆),带着她那本不该柔弱的身躯即将告别踉踉跄跄的2001年,而展现在她面前的2002年仍是一个凶多吉少的不详之年。在2001年即将结束之际,很有必要对过去一年“中国”来个说三道四:

肉麻式吹捧笼罩“华夏”

翻开2001年“中国”媒体的日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篇篇辉煌的成就,会毫无遗漏的摆在你的面前。在“正面舆论导向”的约束下,你很难看到一个客观的“中国”,在上下级相互谎报的“数字游戏”中,你很难分辨出哪组数据是真,哪组数据是假:那个“中国”天天都是欣欣向荣、阳光明媚、繁华似锦的景象;那个“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总是大幅度地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定能达到所控制的水平,人均收入(尤其农民收入)绝对要比去年同期增加若干个百分点;在财政收入突破多少多少亿元人民币的条件下,兴建了多少多少个大型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道路交通四通八达,电力水利工程枢纽纵横交错;... ...当然,还会有连篇累牍的媒体报道,肉麻式的电视吹捧,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报告、文件、会议等等,足够让你情不自禁地有一种“捷报频传”的感觉。

“顺口溜”揭穿谎言大国

“中国”媒体镜头反复渲染辉煌成就,使中国的老百姓深感肉麻,就连有些干部或记者也都深有感触。有位干部把“中国”的舆论模式编成了个顺口溜:“成绩要讲够,经验要讲透,优点不离口,进步不能漏。”有位记者怕真实报道挨领导批评,也编了首顺口溜提醒自己:“多报好事,不报坏事,不出大事,保证没事。”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们对上级领导意图更是心领神会,顺口溜编得更精彩:“好景及时录,镜头多角度。画面反复放,讲话不怕长。事件没大小,名次最重要。时间没先后,领导排前头。新闻没日期,宣传有成绩。黑暗是从前,辉煌是今天。撒谎有奖金,求真要小心。领导一句话,对错两不怕。良心今何在?死后谁明白!”在这种舆论导向的诱导下,整天浸泡在谎言的海洋里,而电视宣传“舆论导向”部门自以为如此愚弄,就能使老百姓分不清真假是非了。殊不知,老百姓再笨也能辨别出是非真假,即使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又是塑造,又是夸张,宣传得象真的一样,普通百姓也能看出是假的。现在,中国的老百姓很少有傻乎乎地坐在家里看“新闻联播”的。当问及为什么时,老百姓都说看着乏味,那玩意纯粹是瞎编的,白浪费时间和电视费。那就纳闷了,如此这般能达到什么宣传效果?只有老天才知道!

“撞机”事件现出无能原形

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只停留在国内的绘花绣花层面上,而对于关键国际国内的重大事务,特别是决定是非曲直的的关键问题,始终奉行“冷静观察,沉著应对,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十六字外交方针,却不能及时地作出准确判断,总是把握不住时局走向,也一时拿不出决策方案,直等到事发数日后才委托某某发言人出来表态。这叫什么?这不叫“韬光养晦”,这叫“断事无能”。论智慧,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媲美的,怎么竟堕落到人云亦云的行列里面去了呢?不是吗?“五. 八”驻南使馆被炸,到现在不仍是不了了之?南海“撞机”,赔了几个钱也不就相安无事了?国人被外国人枪击、杀害、污辱,有时象征性地发个言,多数情况下为什么连个抗议都没有?“中国”对外国人如此宽容,对本国的黎民百姓又怎么样呢?对百姓的态度最适用的无外乎是这么两个字,一个是“怕”,另一个就是“压”。对付老百姓的手段就一种,只要发现与政府有不同的苗头,不论是言论还是信仰,都必须视为“敌对势力”,都必须套用“颠覆国家政权”这个法律名词。试问一下,从小就生长在中国的百姓怎么能去“颠覆”自己国家呢?假如有一群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能够“颠覆国家政权”,那么可想而知,这个所谓的国家政权该腐败到什么程度了?同样的行为,同样的言论,同样的信仰,为什么美国不怕,台湾不怕,而偏偏“中国”却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呢?“中国”当代执政者如此治国,将给中国的下一代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中国的未来将会出现什么局面也是不难推测的了。

“一党之私”毁灭了强国梦

2001年是蛇年,也算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通过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申办2008年的奥运会终于获得了主办权,经过与各国进行WTO艰苦谈判又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对于中国人来说的确是值得可惜可贺的两件大事。然而,由于“中国”的治国重心发生了偏移,执政者把党内外的权力斗争放在了首位,国家政体成了角逐权位的主战场,其核心是以保住领导权与失去领导权为争夺交点,并把这种以“一党之私”、“一己之私”为出发点的权力斗争扩展到了国外,却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抛到九霄云外。于是,在国际重大事务面前总是给人一种畏缩不前的印象,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上总是把点子打在防止“和平演变”的位置上,因此才会在外交上一次次地显现被动,一次次地错失良机。更严重的是,为了防止“和平演变”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认可丢掉许多发达国家的“西瓜”,情愿去拣那些孤若寒蝉的落后国家的“芝麻”,还“打肿脸,充胖子”,搞什么无偿援助。结果怎么样?“中国”经济已非常接近崩塌,偏远农村地区的地方政府实际上已处于破产状态,老师领不到薪水,民众看病没钱,这些农村与沿海的经济状况差距很大,形成了“一国两区”的态势。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极端贫困的处境将更严重,“中国”经济情况必将陷入“混乱”,人民币汇价会大幅下跌,“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失业大国”。

反腐败举措中途“叫停”

回顾2001年那不平凡的岁月,“中国”老百姓最关注的焦点是,覆盖着整个“中国”的腐败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对“反腐败”这一决策已达成了一个共识。在反腐败行动中,许多专家学者得出了一个精辟结论:“反腐败,亡党;不反腐败,亡国。”因为自从进行反腐败以后,腐败分子越反越多,贪官越反越大,腐败反到一定程度只好“叫停”。为什么要被迫“叫停”?因为腐败案件的背后潜藏着更大的腐败。赖昌星真不赖,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儿子,仅凭三百元起家,就迅速崛起一个偌大的远华集团。走私犯案后,又马上牵出原公安部副部长李纪周、福建省公安厅原副厅长庄如顺、厦门海关原关长杨前线三大贪官,而后又暴出九届人大常务委员、前公安部部长陶驷驹涉案高达七亿元的丑闻,据悉还涉及到十二个副总理级高官和五十二个省部级高官。此外,许多高官及其家属参观了赖昌星建的“远华红楼”后,都撇撇嘴说:“看这个档次的连眼晴都不会眨一眨,还不如地方上军区的招待所呢!”腐败已侵入了党的整个肌体,执政党不下台,有谁能解决得了遍及全国的严重腐败问题?如果不解决全社会的腐败问题,那么拥有九百六十万公里的东方大国将很快就会人心涣散,迅速成为一个不堪一击的巨大躯壳。如此这般不亡国,难道还会有第二种结果吗?

大规模示威此伏彼起

抗议、示威、游行是弱势阶层表达不满或冤情的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政府最反对、最讨厌的一种表达方式。为此,“中国”政府特意制定法律条文对“上街游行”作了严格规定:“上街游行”必须事先提交申请报告,经公安部门批准后方可行动;“上街游行”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区域、路线进行,否则视为非法集会。然而,在这种随意“上街游行”便是违法的高压政策下,2001年“中国”各地抗议示威仍然接连不断,从京城的首都钢铁公司到沿海地区的广东顺德,从东北的黑龙江大庆到西北边陲的新疆和田,抗议示威的浪潮涌遍了整个“中国”。发生在2001年全国各地的抗议示威事件,仅仅是众多事件中的一小部分。由于“中国”宣传部门严控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抗议示威消息,所有新闻单位不得采用新华社以外的稿件报道,以防止国内外敌对分子利用此类事件诱发群众发生示威行动,因此在国内新闻媒体上很少见到抗议示威消息。但是,一些重大的抗议示威事件仍然不断传出,搞得“中国”政府防不胜防,这就叫“防民之口甚于防堤!”

惊天爆炸声不绝于耳

“轰”!“轰”!“轰”!2001年的“中国”,各类爆炸事件一起紧接一起,不但大煤矿、小煤窑、爆竹厂、歌舞厅、输油管道频繁发生爆炸,就连商场、宾馆、酒楼、麦当劳、快餐店、住宅楼也同样爆炸声声,甚至医院、小学校、幼儿园也难逃厄运!

如此之多的爆炸案,不排除有些是责任事故原因,如果是有人或团伙故意所为,就很难说这个社会已糟糕到什么地步了。这么多的爆炸事件,都往疯子、聋子、精神病等理智不健全的几个人身上套,是不是有些不合乎情理?除了几宗报复性的爆炸案外,很难不让人对一年当中接二连三发生的这么多爆炸事件感到困惑,甚至恐慌。让人困惑的是,一起爆炸案迅速结案后,另一起爆炸案又接连发生。让人恐慌的是,每起爆炸案的侦破都草草收兵,真正的案犯就会得意洋洋地逍遥法外,老百姓时刻面临着被无辜炸死炸伤的威胁。倘若这种可能真的存在,那么将会直接地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千家万户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干扰。如果一些爆炸案是因某些阶层对社会不满而起杀心,那么可以想象这个社会该是多么的恐怖!所以,政府部门不要忽视爆炸声背后的怨气,对某些爆炸案一时查不到事故原因的爆炸案要首先检讨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只让平民百姓“以德治国”,自己却不施行“德政”,而推行“暴政”?

重大事故频繁发生

进入2001年,全国各类事故接连不断。据统计,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率最高,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一。2001年1至10月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6.6万起,造成7.98万人死亡,47.6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5.7亿元;平均每天发生2220起事故,死亡266人,伤1587人。截至11月底,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35起,造成594人死亡,577人受伤。平均每天发生2220起事故,死亡266人,伤1587人。据开放杂志不完全统计,在2001年10月21日至11月20日这30天内,“中国”煤矿事故共有4547人丧生。这是

 
分享:
 
人气:12,57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