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中国人为什么不害羞
 
孟波
 
2001年9月28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乘公交车,每天都听到车喇叭不厌其烦地向乘客号召:“为弘扬民族文化,做文明市民,请您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

  刚开始乘车我一般都站着。但后来我也忙着找座坐了,不是累,而是好给老人让座,好“弘扬民族文化,做文明市民”。有时上班途中,我能让七八次座。很是过了一把弘扬民族文化的瘾。

  后来我就设想,等将来我和老婆有了儿子,一到星期天,就专门带他乘公交车,我们一家三口联袂找座,见人就让。好使儿子打小就“弘扬民族文化,做文明市民”。

  孰料正当我为自己的绝妙设想暗自叫好时,半路杀出个王小波来。他那篇著名的《国学与智慧》的文章搅了我的如意算盘。他在文中说,美国留学时,他认得一位青年,叫做戴维,王小波看他人还不错,就给他讲解中华文化的真谛,什么忠孝、仁义之类。谁知他听了居然不感动,还说:“我们也爱国。我们也尊敬老年人。这有什么?我们都知道!”王小波听了真的动了邪火,想扑上去咬他。后来想明白了,“东方文化里所有的一切,那边都有,之所以没有投入全身心来讲究,主要是因为人家还有些别的事情。”

  那会儿我大学刚毕业,挺相信书上的东西。加之王小波是个硕士,面相长得老实,说的情真意切,又去过不少国家,让人没法不信。但是,我私下里还是又请教了几位经常出国的人士,结果证明王小波没错。人家没文化的人都知道让座,尊老爱幼在人家那里和文化无关。

  于是我便害羞起来。啊?我拉上老婆孩子准备为之“献了青春献子孙”的事儿,在人家那里竟然不足挂齿、稀松平常, 在我们这里却成了伟大的民族文化?真是不好意思。

  从此,对某些人整天吆喝的“民族文化”我便怀疑起来。民族文化嘛,应该是特有的东西,否则就是世界文化。像“中华民族自古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热情好客、互相团结”等等,我认为就不是咱们的“民族文化”。你天生勤劳勇敢,别人天生懒惰怯弱;你天生善良智慧,别人天生凶恶傻冒;你天生热情好客,别人天生吝啬抠门。这是谁家的道理,明明是一厢情愿嘛。我这样说,绝不是否定咱们“民族文化”的存在,比如四大发明、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是经典的民族文化。但如果说给人让座就是“民族文化”,那咱们民族文化的标准也太低了。这不是人为地给咱们的文化降格吗?

  其实,不独民族文化这事,很多在国外很严肃的东西,一到咱们这里就常常人为地降低标准。比如教授。有资料说当季羡林先生在德国求学时,德国的大学一个系里边只有一两个教授。然而,1994年中国大学已经有正副教授13万了。季羡林先生说:“‘教授满街走,讲师多如狗’,这话难听,不过确实是这样。”

  比如收入,某些地方明明还有成千上万人没解决温饱,当地有关部门却宣布已经小康。

  比如人权。明明是刚刚吃饱,就说咱们的人权比人家美国还有保障。

  比如教育投入。占国民总产值比例只有百分之二点三,而印度已达百分之三点五。马来西亚则为百分之六点九。泰国也接近百分之四,美国差不多百分之五点几到六。我们在发展中国家里也比较最靠后的,但中国人照样“科教兴国”。

  比如硅谷。人家美国才几个呀。嗬,咱们几乎每个省市都有了。也不怕把人家给吓着了。

  比如汽车厂。人家一个国家才几个,可前些时候,咱们几乎每个省一个,最不济也是个组装厂。

  鲁迅先生讽刺学衡派时说:“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我则想说,我佩服中国人的只有一点,您那教授也算教授,您那硅谷也叫硅谷。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害羞?

  中国有句老话,叫“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本没有优劣贵贱之分,但是,如果有人老是降格以求放纵自己,老是“取法乎中”,甚至“取法乎下”,那日后恐怕只能“仅得其下”或者“一无所得”了。

 
分享:
 
人气:9,96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