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大西洋海底發現「失蹤的城市」(圖文)
 
2001年7月18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日前在大西洋海底發現了高達18層的「石塔」(一種天然形成的水下火山岩石景觀),研究者證實這是迄今爲止被發現的最高的石塔,它們座落在靠近脊狀火山岩地帶的海底。

中國日報網站據美國廣播公司報道,兩千多年前,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描寫過一個古老而輝煌的城市,名叫亞特蘭蒂斯(Atlantis)。文章中說那裏土地肥沃,遍佈富麗堂皇的廟宇神殿。但不幸的是,一夜之間這座古城便沉沒在大洋深處。

由於新發現的石塔很高,又恰好出現在一座名叫亞特蘭蒂斯的海底山脈上面,科學家們受此啓發,把這個擁有24座石塔的區域命名爲「失蹤的城市」,用以紀念傳說中被海水淹沒的亞特蘭蒂斯城。

這些水下石塔不僅在構造和地理位置上很特別,科學家們甚至懷疑它們對探尋生命起源時期地球上的生態環境有所幫助。華盛頓大學的海洋學者黛博拉凱利說:「很顯然,它們不像我們從前見過的任何東西。」黛博拉是親自乘潛水艇光臨過這個神祕水下世界的三個人之一。

帶手指的山脈迄今爲止,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大約100座由海底火山爆發後的沉澱物構成的水下火山系,各種各樣奇怪、簡單的生物,包括血紅色的多毛蟲和塊頭很大的蛤類組成了特殊的生態體系。它們以火山口的熾熱氣體濾出的營養物質爲食。

但這次新發現的岩石體系卻是獨一無二的。它們不是在火山口直接形成的,而是在距離火山口9英里遠處被發現的。這些延伸出去的石塔就像亞特蘭蒂斯山上伸出去的手指。正如另一位去過「失蹤的城市」的海洋學家傑夫卡爾森(Jeff Karson)說的那樣:"如果這座城市在地面上的話,那它肯定會成爲一座國家公園。」這座「失蹤的城市」還有很多不同尋常之處,比如它出奇的亮,如同人造燈照在海面以下半英里處所產生的亮度;脊狀火山帶的岩石通常是黑色的,而「失蹤的城市」周圍的岩石則微微發白,因爲它們是由類似於白色的混凝土的材料構成的。最不同尋常之處是它的大小。據了解,那裏最高的石塔竟伸出海底達180英尺。

在「失蹤的城市」被發現之前,最高的水下岩石系是靠近華盛頓州海岸的80英尺高的石頭「煙囪」。不過它已在三年前斷成兩半,現在安睡在海底。

石塔形成藉助古老岩石的熱量「失蹤的城市」如此之高的一個原因是它離火山口9英里遠。這段距離緩衝了火山爆發時帶來的衝擊力。這個事實同時暗示着它們必定是經過特殊的過程形成的。在海底山脈的脊狀軸上,大約每5至10年火山爆發一次;而在火山口周圍地區地震活動則更爲頻繁。

通常情況下,海水在火山口遇到熾熱的岩漿後迅速升溫至攝氏385度。熱的海水從周圍的岩石中吸收了礦物質和化學物質,開始向上流動,在流動的過程中海水不斷冷卻,又釋放出那些礦物質和化學物質,最終形成了黑色的石塔和營養豐富的生態系統,被稱爲"黑色的吸菸者」。

而「失蹤的城市」中的石塔似乎並不是由於熱的岩漿形成的。它們形成的動力來自一種稀有的岩石。在這個地區,有一種像玻璃一樣的綠色的橄欖石直接暴露於海底的小裂縫下面。當海水浸入這種壽命150萬年之久的古老岩石時,便產生了反應,形成一種新的鱗狀綠色岩石。這種反應過程中會產生熱量,其後形成高塔的過程與「黑色吸菸者」類似,只是這次構成石塔的沉積物是更白一點的岩石

新罕布什爾州大學陸地、海洋和宇宙空間研究所的卡倫達姆指出:「從『失蹤的城市「裂縫裏流出的液體以前從未見過,所以在那裏很可能會發現新的生命。」達姆所說的「新」生命,指的是從未發現過的生命形式,這種生命形式可能十分古老。一些人甚至認爲」失蹤的城市「周圍的任何生命都可以代表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式。

"失蹤的城市」像早期的地球嗎?
 
在過去的海底火山體系附近曾發現過一種不尋常的生命形式,叫做「太古代」(Archaea)。這種生物目前被研究者認爲是生命進化階段的最早產物。但是科學家們相信「失蹤的城市」附近的生物可能比「太古代」結構更簡單,更原始。

比起火山口的高溫,「失蹤的城市」周圍的生物生存的氣溫與科學家推測的早期地球氣候更爲接近,大約在攝氏57度左右。而且這個地帶的PH值很高,屬於低酸性地區,這與有些人推測的生命起源時期的情況也類似。另外,這個地方還產生大量的甲烷,據推測,這是數十億年前最古老的細菌賴以生存的食物。

新澤西魯特格爾斯大學的海洋學者理查德盧茨認爲這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它所處的很可能是生命起源時期的那種生態環境。」盧茨曾參與了20世紀70年代末期第一個火山口體系的研究工作。

卡爾森認爲不管下一次是誰見到了「失蹤的城市」,那裏一定有很多的東西等着他們去發現。他說:"在科學界有個流行的說法,就是『我們理解一切,可以預言一切』,但是『失蹤的城市』給了我們一個生動的提示,那就是我們仍然處在探索的時代。」

 
分享:
 
人氣:11,08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