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疯狂的世界疯狂的人──一个留英记者回国后的真实感受
 
2001年12月21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今年年初,因为一个非常冲动的念头,我告别英国,回国住了大半年。整个英国给人的感觉是安逸、宁静、自满而死气沉沉,和国内的生活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回到国内,就像是回到了另一个世界。真正回国生活后,受到的最强烈刺激莫过于金钱欲望对人的刺激。人人都谈钱,天天都谈钱,除了钱,不知道生活里还有什么别的内容。

我在电视台工作,头一天回单位,就看到院子里停满了各式各样的摩托车,有一、二百辆,大部分价值在两万左右。一到上下班时间,它们便像蝗虫一样窜进窜出。我去台长办公室报到,碰到另一个去办事的人,他对我说:"还是回来好。我有个同学也在美国,每年挣3万美金,也就20几万人民币吧,在国内搞好了一年不止挣这么多,受那洋罪干什么?"口气之大另人咋舌。我不知道电视台有几个人一年能挣20几万,有一点却是事实:我居住的那条街,是省党委和几家厅局单位所在地,街道两旁浓荫覆盖,曾经是十分安静的一条街,现在街道两边单位的围墙已全部拆除改成店铺,租金十分昂贵。据说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铺面,单转让费就是4万,加上装修费,进货所需费用,没有10万元以上开不了店。就在这条街上,属于我台职工的店铺就有10家。一位先生在那里卖音像制品,不知哪家庙门没拜好,被警察同志"检查"了两次,夜贼光顾了一次,终于倒闭。此公却没有经了风霜的样子,唯一的变化是上班开始正常,工作热情也高了许多。

回到单位上班,我立刻感到了自己的穷酸。不是因为自己在意自己的穷酸,而是别人的在意使得你无法抬头。比如说,头一天骑自行车上班,就有好几个人表示诧异,说:"你怎么还骑这玩艺儿,该买辆摩托车啦。"过两天又有人对我的拎包发出议论:"你也是留过洋的人,怎么还背这样的破包!"其实我那也是真皮包,只不过不是名牌罢了。然后还有人评论我的鞋子,我的衣服,我的手表……最后我终于服了,下定决心非好好挣大钱不可。

用不了几天就发现挣钱的门路可真多,可谓鱼有鱼道,虾有虾道。上班的第一天,同办公室一位刚从学校分配来的小姐就来鼓动我买一套"雅芳"牌化妆品,态度十分诚恳,我很快就被感动了,表示想买,但希望先看样品。可她第二天就把东西带来了,说是已经代我付了钱。我花了几百块钱,心里有些犯嘀咕,因为那玩艺儿并不是太好,而且不明白她为什么不带我去看样品。以后见识增加了,才知道她实际上是所谓的"雅芳小姐",为这个产品搞直销的。而此时,我们处的女士们已是人手一份"雅芳"了。

电视台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搞直销或传销的人很多。一次我正在机房里加班作节目,有人进来打长途电话,花了近一个小时劝对方买某种床垫。电视台的编辑记者都可以随意使用国内长途,打公家电话谈个人生意,其乐无穷!

也有人来邀我做传销的。那产品是一块玻璃罩子,据说放在电视机前可以防辐射。花2,000块钱买下几块玻璃罩子算是投资,然后在转手卖掉这些罩子的同时再拉进一些人去搞推销,拉进一个便有一份报酬,以后这些人拉来的下一批、再下一批……所作的成绩也都算在你名下,你可以从中提取报酬,水涨船高,做好了一个月能收入3-5万元。我去听过一次传销讲座,在座的大部分是国家干部,讲课人声情并茂,听课者群情激奋,谁都不怀疑自己明天就会成为百万富翁。我那个处就有人做传销发了大财,在家里装了三台空调机,其中一台装在厨房里,不知为什么短路引起火灾,所有高级地毯、家俱毁于一旦。可不出2个月,所有该换的东西又都换好了。

人人都有赚钱的欲望,但并不是人人都有经商的本领,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机会,本事大的大捞,本事小的小捞,人人心头躁动不安。

记得刚回去上班,科长向我介绍台里的情况,开口只谈收入,说是一个月大概只有700来块钱工资。我对比着物价,心里很是发愁,不知道用这一点钱怎样打发日常开销。可3天后我就开始变得乐观了。3天后,我和这位科长出差。对方单位请我们去,专车接送,吃高级饭店,住高级宾馆,而要宣传的只不过是年终总结似的文章,所以工作起来简单省事得很。临走,人家给我们红包。我们去的是两个人,科长却开口要3份,说是拿回去分给领导和搞后期制作的工作人员。就这样,玩儿似的,3天时间得来的外快正好和月工资是一样的数目。

回来后报出差费,又从科长那里学到一大堆窍门。比如出差3天可以说是13天,虽是专车接送,市内出租车费仍可报销100到150元,汽油费也可以适量报一点。虽是对方包吃住,但可以报1天25元的住宿费。甚至购买电池、电线等等发票,都可以拿去报。拿报销单去给主任签字,主任看都不看就大笔一挥。到了会计那里,会计居然也一个问题不问。出差3天,好吃好住,一分钱不花,回来后从报帐中还可以拿到几百块钱。据说去年一年,我们台单是市内出租车费就报销了15万元之多。不知道全国这样的"贪污"有多少。

一次周末,有同事要去市郊一个旅游风景点拍片,我闲着无事也跟去玩。到了那里,管理单位拨给我们一艘游艇,让我们在湖光山色间尽情游玩了一通,然后在餐厅的包厢里请我们美食一顿,末了,居然还给我们一人一个红包。我心里十分忐忑,悄悄对那位的摄像员说:"我是跟来玩的,怎么好意思拿这个?"他笑了笑,半开玩笑地说:"你要不好意思,明天请我吃一顿好了。"

过了周末再去上班,办公室里几个人正在聊天,一位同事过来发给我们一人100块钱。别人拿了,都不问是什么钱,只有我非常想知道,那位同事却死活不肯正面回答。后来才知道,他是拿到了一个大红包,和大家分享来了。别人有这样的运气,理论上也应该这么做。因为科里的资深记者要轮流做责任编辑,每一个人都有照顾别人和为难别人的机会,所以同事间搞好关系十分重要。

大部分情况下,记者必须张口要钱。钱数依情况而定。对方主动找上门要求宣传的,数目便开得大些,公了的话一条片子3-5万,私了则2-3千。一般对方都愿意接受后者,能省钱不说,经手人自己还可以从中拿到好处,在领导那里把价钱开得再大些,反正是黑对黑,我给了你多少,你得多少,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到那里查去?不知道国家的财务制度是怎么回事,开张白条,给个红包就跟玩儿似的。

如果是自己找上门去要替别人宣传,声气就低了很多,羞羞答答,半遮半掩,有个3-5百块钱的酬谢也就心满意足了。

对一些记者来说,一条片子要不要拍,关键不在于题材本身价值如何,而在于有没有酬谢,最起码也要好吃好喝好招待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用说什么职业道德,就是最起码的人格也早已丢到九霄云外。

有一件事情对我的触动特别大。一次一家国营大企业来请我们。此家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排老大,产值、利润都是第一。该企业领导在人事问题上得罪了本市最大的新闻单位,因而很长时间不能在报纸上作宣传。几年前,属下一位厂长另立门户,建了一家个体小厂,很快便在市内红起来,和新闻单位的关系也搞得特别好。这位厂长还有更大的本事,居然盗用娘家的500多张图纸,不作任何修改,就照样画葫芦地生产起来。国营企业以侵权为由向法院起诉,官司打了整整一年。一审判决那天,大家已事先知道原告方胜诉,不知是为了抗议法院的判决,还是为了向那家个体小厂表示声援,全市的新闻记者在法庭上只作冷眼旁观,竟没有一个人向法院或原告进行采访。宣判刚结束,被告立刻在法院门口贴出公告,说是当天下午要召开"案情真相"报告会,邀请所有记者参加,而当地所有的新闻单位也就去了,记者们在报告会上情绪高昂,和上午在法庭里的情形完全不同。新闻道德的堕落可见一斑。

没有人会仅仅因为题材的价值而不计条件去采访。不去的理由很简单,假如没有外快,单靠那700块钱工资,配偶一方单位效益再差些,每月只有300来块钱收入,还要养个孩子,日子的确太拮据。同时,不追求钱也实在没有别的东西好追求。电视台并不真正鼓励敬业精神,拍了好片子未必有人欣赏,更难得会有奖励。相反,片子拍不好铁饭碗也一样端得很牢,何苦呢?

没有钱,有时甚至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记者工作是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比如我们女记者扛不动机器,外采时必须找一位摄像员,带机器时必须要有车,这就得带上司机,有时再加上灯光师、录音师、主持人,大队人马,吃喝拉撒睡都是记者一个人负责,就算你愿意,又怎么保证别人都和你一样有敬业精神呢?后期制作也一样困难,管编辑机的,打字幕的,等等,都可以为难你。他们有时会张口向记者要钱,好象记者都是为自己爹妈干活一样。要做大型实况转播、录像就更惨,说好6:00装机,他可能7:00点才来,8:00点钟节目开始,他可能7:59分还没把录像机修好。这时候你就是想哭也哭不出眼泪来。所以有些采编部门就固定向技术部门上供,以保证关键时刻硬件能够正常运转。采编部门的钱,当然都来自"灰色"收入。

有人说,现在的体制和很多政策,是"逼良为娼"的体制和政策。说这话时有几分无奈,几分自我解嘲尚且不说,深刻也是够深刻的。

说到"逼良为娼",真正从性的角度看,有多少"娼妓"是被"逼"出来的倒也难说。娼妓的实际数量却是比任何官方掌握的数字都要多得多。

在很多人心目中,个人价值唯一的衡量标准是此人拥有钱数的多少。只要有钱,不管面貌有多丑,年龄有多大,文化有多低,都会有崇拜者围绕在你身边。这些崇拜者很多就是年轻漂亮的女子。这些女子中不乏大学生,不乏国家干部,都以身边有几个大款为荣,能够经常有汽车接送去高级饭店,唱卡拉OK。这些人很难说是否娼妓,是否被逼下水。很多人并不开价要钱,只以朋友关系来往,大款们不在乎几顿饭钱,小姐们也不在乎自己的身体,都是为了享乐。

我们台里有位小姐,被誉为台花。人越是长得漂亮,就越发看重自己的美貌,也越是需要钱去维持这份美貌。钱从那里来呢?世上的东西是这样的,只要你一心一意想得到它,你最终就能得到。反正这位台花随身带的钱包从来都装着1,000-2,000元零花钱。

一位节目主持人,据说被广东的某位大款给包起

 
分享:
 
人气:15,853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