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省长豪言「黄河50年可清」 央视出现23年未换黑棉袄的老人
 
2001年11月13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近日,新华社发布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在"西部论坛"开幕式的讲话说:黄河50年可以变清!

中国人向来说"圣人出则黄河清",又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可见黄河清绝非易事。

因为黄河流经松散易侵蚀的黄土高原,近千余年,黄土高原的森林植被已被人为破坏殆尽。据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江泽慧公布的权威数字,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森林覆盖率仅有0.35%,黄河中游的宁夏森林覆盖率仅有1.54%,稍好些的甘肃省才仅有4.33%,程省长管治的陕西省的森林覆盖率没有透露,估计与甘肃省不相上下。黄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达43.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54.6%。现在黄河平均每年输沙量达16亿吨,每立方米河水平均含沙37公斤,暴雨时甚至达300~500公斤,老百姓说是一碗水有半碗沙。

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黄河,积千百年人为破坏的黄土高原,有可能50年间就"黄河清"了吗?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可能说这句大话的程省长自己也不会相信,不过,他是不怕说大话的,中国这几十年一向以说大话,说豪言壮语来支撑门面的。君不见,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提出的15年超英赶美,钢铁产量一年翻一番曾经鼓动人心,老实的百姓连家里的铁锅也砸烂来大炼钢铁,搞什么"放卫星",当时的名言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数万斤,水稻上面可以让孩子滚跟斗,据说是亩产十多万斤,到头来是全国人民饿了几十年肚皮,饿死了几千万人。这十来年才解决了凭粮票购粮的饥馑制度。

黄河原来是清的,据史籍记载,汉代的黄河西岸曾经森林茂密,绿草如茵,森林覆盖率高达40%。《唐书》记载: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山西省西北部保德、偏关、河曲等县"草木繁荣,环山襄陵",是唐代的军马场。县志说"古木参天,水草丰茂,骐骥牧之成云",至今许多地名仍叫"上马营"、"下马营"、"东马坊"、"西马坊",表明史书记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唐代以后战争频起,屯垦践踏,人类过度开发,才造成植被稀少、干旱少雨、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因而大量泥沙被雨水冲入黄河。宋代诗人悲叹:"荒沙裸露无寸土,从此山河贫到骨"。今日的黄土高原已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区,农民们户户辈辈住窑洞,一头毛驴,几亩薄田,靠天吃饭,吃不饱,穿不暖,不少人吃救济粮。"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农民在陡坡开垦"挂天田",一遇暴雨,垦一片,冲掉半片,因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河水越来越黄,泥沙越来越多,三门峡水库建成不到三年就被泥沙淤满了。黄河下游的河床比两岸土地高出数米至十多米,成为悬河。开封市地面已比黄河水面低13米,全靠大堤抗御。

黄河的水土流失近50年有增无减,原因之一是人口增长过快,垦荒越来越严重,每年缺粮约20亿公斤。山陕间的黄土高原已被侵蚀成破碎不堪的黄土梁、黄土峁,早已不再是平坦的高原了。黄土沟深达数百米,把土地分割成无数片。沟谷两边的人可以说话相闻,但要握手却要走半天路,因为深切的黄土沟已把黄土高原侵蚀得支离破碎,原来平坦宽阔的黄土塬,今已成千沟万壑的黄土丘陵。黄土高原的森林植被被采伐殆尽后,老百姓连树根草根也挖出来当柴火烧。专家估算,每户农民每年要烧柴500公斤,因为山陕一带地势高寒,农民除了烧水煮饭还要用柴火烧炕取暖。黄土高原的数百万农户每年要消耗约25亿公斤薪柴,年年砍树割草甚至挖根,又怎能保水保土呢?有关资料显示,黄河中游人口已比20世纪50年代初增加了1.6倍。50年间人口增加一倍多,土地却因水土流失而不断减少,人均耕地仅一亩多,在土地贫瘠的黄土丘陵区,根本养不活当地的人口。上级要求退耕还林还草,但退耕后靠什么养妻活儿?

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拯救黄河》,人们看到一位老大娘的黑棉袄已穿了23年,天热把棉絮取出来当夏衣穿,天冷把那些破棉絮塞回去又熬一冬春。这种贫困景象,在山陕黄土高原并非个别,而是颇具普遍性。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程省长可以在开冷暖空调的宽敞办公室大讲退耕还林后50年黄河可以变清,23年未更换黑棉袄的贫苦农民却在发愁干旱颗粒无收和人畜饮水困难。饱汉不知饿汉饥。省长大人讲句豪言壮语五十年后黄河清容易,黄土高坡的饥民只知近年黄河经常断流,想打一桶浑浊的黄河水饮都难于上青天!专家愁的是50年后长江也变成又一条黄河,因为近年的观测表明,长江的水土流失已接近黄河。

(RFA) (云山 11/12/2001 14:52)

 
分享:
 
人气:11,720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