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經濟發展速度連續七年下降:
中國自一九七八年改革以來,經濟曾迅速發展,但一九九二年之後,經濟成長率則每年都低於上一年。去年官方公佈的經濟成長率是七點一。今年定爲七。如果達到,仍是較去年下降,由此使大陸經濟連續八年下降。
中國經濟的危機信號不僅體現在過去七年成長率連續下降,而且更重要的是,官方發表的經濟成長率數字,裏面包括水份:把大量積壓產品算入了增長之中。
據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Institution)經濟學者尼古拉斯.拉狄(NicholasLardy)四月上旬在國會就中國大陸加入世貿做證時提供的數字,從一九九零年到一九九八年,大陸積壓產品平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點七(美國的積壓產品僅佔百分之零點四)。中國連續增加的庫存積壓,過去八年已達平均佔增加產品的百分之四十二。
這是相當龐大的數量,它意味着,大陸平均每年增加的產品,接近一半都被放入倉庫積壓,根本沒有成爲商品,更談不上獲得回收資金。
據五月四日《亞洲華爾街日報》「在令人懷疑的經濟復甦中大陸公司爲利潤而掙扎」報道中引述的中共「一九九九年度財務報告」,國營公司目前積壓了價值六百億美元的貨品,這個數字佔大陸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
該報道說,四川長虹電子公司五年前是中國大陸場最大的電視機制造公司,但是一九九九年底,公司積壓產品超過半年的產量,賣出但沒有收回資金的產品增長三倍,達到五點八億美元,佔該公司總銷售額的百分之四十四。
《紐約時報》去年八月二十五日關於中國經濟的報道說,大陸民衆購賣使用的照像機比率,還不到生產出來數量的百分之二十,即五分之四的照像機在庫裏積壓。自行車工廠的情況也差不多,使用率不到生產出來的產品的一半。
中共統計數字的「浮腫症」
中共總理朱鎔基在三月份的「人大」會議報告中也承認,庫存積壓產品是嚴重問題,必須「限制沒有場的產品生產」。大陸的庫存積壓所以這樣嚴重,主要原因是,國營銀行不按場經濟經營,隨意給那些並沒有場的產品廠家提供貸款。
把庫存積壓產品計算進經濟成長率中,導致官方公佈的經濟「成長數字」浮腫而虛假。《紐約時報》和《經濟學人》都會引用西方經濟學家的評估說,中國大陸在過去幾年中,扣除積壓產品後,實際經濟成長率只有百分之四到五。也有經濟專家認爲,可能只有百分之二到三。
中共官方數字的隨意性,可以從大陸可耕地面積的統計看出。五月十四日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發表的該中心客座研究員鮑特賴爾(PielerBottelier)和克魯科(FrederickCrook)合寫的論文「中國農業:加入世貿對大陸鄉村經濟的影響」披露,人們常說的「中國僅有全球百分之七的可耕地,卻要養活全球百分之二十的人口」這個說法已不正確,因爲據中國衛星圖片最近證實,大陸的可耕地面積,比原來預估的至少多百分之三十。一個國家的可耕地一下子「冒出來」三分之一,可見「數字」在這個國家真是「隨心所欲」。
二是去年中國一千家上市公司,超過一半不賺錢:
據「一九九九年財務報告」,中國約一千家上市公司(多數都是國家控股公司)的經濟狀況並不令人樂觀:百分之十的上市公司去年虧損,大約一半公司利潤保持前年的水平。
雖然當局採取了多種措施,包括一再降低利息,增加開支,刺激場需求,但由於庫存積壓物品繼續增長,導致價格不斷下降,利潤大幅減少。
這份財務報告顯示,大陸的新科技公司,很多也虧損嚴重。例如生產家庭電話和傳呼機的TCL通訊設備公司,去年虧損二千二百七十萬美元。
在上海和深圳股掛牌的公司當中,虧損公司數量創新紀錄。中國大陸兩家上市的股份銀行「浦東發展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去年也都是盈利近年最低的。
着名的「南方玻璃公司」,儘管一九九八年盈利五百萬美元,而去年虧損一千九百五十萬美元。
三是出口下降,這是大陸經濟衰退的另外一個跡象:
從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七年,中國經濟出口從四百億美元猛增到一千八百三十億元,等於平均每年以增加百分之十六點五的速度成長。但在過去年兩年,則驟然降低,平均增長速度才是百分之三。
貿易嚴重受挫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很多國家都貨幣貶值,由此導致出口貨物價格大幅下降。而人民幣堅挺不貶值,因此大陸出口產品在價格上很難和其他貨幣貶值國家的同類貨物競爭。如果中共繼續堅持人民不按場規律浮動的政策,那麼其出口下降的局面將很難改變。
四是外資投入驟然下降:
外國銀行過去非常樂意向中國大陸提供貸款,但在一九九八年則熱情減退,而到一九九九年,由於中共官方經營的「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在年初突然宣佈破產,導致外國銀行震驚,向大陸貸款投資則驟然下降。
一九九九年第三季度,全部外國銀行向大陸貸款的總額是二百億美元,僅相當於一九九七年同期的四分之一。
從八十年代後期到一九九七年,外資投入從每年三十億、四十億美元,攀升到四百五十億美元。但到一九九八年,外資投入的增長速度消失了。一九九九年更糟,外資投入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向中國投資的最大資本家之一日本,在大陸的投資額自一九九五年起逐年降低,過去一年更大幅減少百分之二十。
《經濟學人》引述一家名爲A.T.Kearmey的管理顧問公司的統計,在中國大陸的一半以上的跨國企業並不賺錢。
《華爾街日報》報道說,世界上最大的膠捲照相設備公司柯達)」去年八月關閉了它在中國江蘇無錫投資設立的有五百二十員工的膠捲生產工廠,因爲中國過於苛刻的法律環境導致成本過高。
今年頭三個月,雖然外資向中國投入達七十億美元,是近兩年季度下降比例是最小,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然低百分之二點七。
五是失業率繼續增高:
根據經濟學家的推算,經濟增長率(GDO)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失業人數就增加五百萬。《經濟學人》報道說,「目前,在中國的城鄉,而且越來越多地在城,約有七千萬人在從事着不創造利潤的工作,這個人數幾乎相當於整個德國的人口。」
北京官方經濟學家胡鞍鋼預測,今年中國大陸的城實際失業人口將達到一千八百萬人,這個人數相當於整個臺灣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中國大陸現在人口達到十三億,人口年增長率爲百分之一,僅僅爲了吸收新進入場的勞力,每年至少要增加七百五十萬個工作機會。
上述《紐約時報》的報道引述經濟學家的估計說,現在大陸的失業率,城是百分之一,內陸地區達到百分之三十,而且情況朝着更嚴重的方向發展。
和歐美及亞洲國家比較,中國大陸的失業率是相當驚人的。目前美國的失業率僅是百分之三點九,達到三十年來最低點;歐洲國家失業率最低的是英國;四點零,爲二十年來最低;其次是瑞典:六點一;德、法等國家的失業率仍高踞不降,德國是十點六;法國爲十一。曾經多年不知道何爲失業的日本,目前失業率已攀到四點六;香港達五點六。歐盟十五國的失業率平均爲八點八;由十一國組成的歐元集團的平均失業率爲九點六。
朱鎔基所推動的國企改革,將關閉缺乏效率的國營企業,屆時又將有數以百萬計被裁減的人員加入失業行列。
「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鮑特賴爾曾作爲「世界銀行」駐北京主任,實地考察中國經濟多年。他在報告中指出,中國農村現有八億六千萬人口,其中四億六千四百萬勞動力,剩餘勞動力達一億,而且這個數字仍在上升。
據他的觀察,由於中國近年經濟發展滯緩,導致剩餘勞力尋找工作更加困難,很多到城尋找到工作的農民,又失業,不得不返回原來的鄉下。據中國政府的估計,現在返回鄉下的人數,已超過進入城裏的人數。
六是大衆消費率直線下降:
據中共官方公佈的統計數字,中國大陸的民衆消費增長率最近幾年連續下降。一九九七年是百分之十點二,一九九八年下降爲百分之六點八,去年降到六點四。
而同時中國居民儲蓄持續升高,可能居全球之冠,高達家庭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二。
一九八零年時,大陸居民儲蓄佔銀行全部存款的百分之十八,現在已上升到佔百分之六十以上。中國大陸四大國有銀行中的居民存款高達六千億美元(中國大陸外匯存底才是一千五百億美元)。
雖然中共當局採取各種措施刺激消費,不鼓勵存款,包括削減物價,降低存款利息,並對利息徵稅,但老百姓仍是一個勁儲蓄、不消費,主要原因是民衆對國家前途沒有信心,誰都想存錢,心理有點保障。
但是一旦中國大陸居民對國有銀行失去信心,或由於經濟危機產生恐懼感而紛紛到銀行提款,中共銀行系統就會崩潰。而大陸銀行發生危機,將標誌着中國整個經濟和社會動亂的開始。
七是國營企業虧損嚴重:
據中共官方保守的統計,僅在過去二十年間,大陸國營企業的虧損就增加了二十倍,達到七百四十億人民幣(約一百億美元)。
西方經濟學家將大陸的企業改革稱爲「利潤私有化,虧損社會化」,意思是,改革使國有企業的經理以及他們在地方政府的裙帶官員,有機會把數不清的公共財產據爲己有。
據「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賴狄的研究報告,一九八八年,中國大陸國有企業的資本負債率爲百分之八十二,到一九九五年,這一比率已升到百分之五百七十。
八是銀行呆帳、壞帳嚴重:
據《經濟學人》報道,中國大陸國有四大銀行的五分之四的貸款是貸給國營企業,這四大銀行共有十五萬分支機構和一百七十萬員工。在過去的十二年中,這些銀行公佈的利潤卻下降了六分之五,資產收益率僅爲百分之零點三(香港滙豐銀行爲百分之一點六)。
據賴狄的研究,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中,至少已有三家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