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時事 | 首頁 › 文章: |
從三國看兩岸
家喻戶曉的三國故事,講的就是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如何以一介村夫身分,臨危受命,東聯孫吳,北拒曹魏,最後奠定三足鼎立局面。對於「分」與「合」的關係,《三國演義》開卷就點明:「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諸葛亮認爲,要匡復漢室,就必須先三分天下,待天下有變,即可東出祁山,克復中原。這說明,「分」是「統」的前提和條件。這兩者既是矛盾的對立面,又是相成的統一體。 劉備舉事初時,屢遭挫敗。隱士司馬徽告訴他說,那是因爲他缺乏軍師的輔助。因此,便有了「三顧茅廬」典故。整個三國曆史,就是羣雄爭奪人才、爭取人心的歷史。曹操名爲漢丞相,實是專權的漢朝逆賊。故袁紹打曹操時,用的便是「討伐」之名。但最後袁紹以70萬之師敗給曹操7萬之衆,原因在於他剛愎自用,驕傲自滿,不聽納謀士沮受、許由忠言,使沮受被囚、許由投敵。曹操對故舊許由從敵營前來投奔,非但不猜疑、排斥,反而赤足相迎、以誠相待,使許由吐出袁軍機密,從而取得官渡之戰勝利。 曹操夾天子以令諸侯,作爲當時漢廷逆賊,卻能擁有衆多謀士爲其出謀獻策。一方面是因爲他認識到人才的重要作用,能禮賢下士。更重要的一點在於他仍然公開打着漢朝的旗號,充分利用他作爲漢丞相的名義合法性。很多謀士投奔曹操,正是受到曹操這一手段的矇蔽。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經輔助過劉備的徐庶,被曹操騙來後便一直呆在曹營,而曹操居然還讓他參議軍機,不怕他向劉備泄漏機密。(這在今天是不可思議的。) 在爭取士人、攏絡人心的過程中,羣雄非常重視名號的作用。曹操用的漢丞相名義;劉備用的是皇室漢胄的漢朝正統旗號;袁紹和孫權等諸侯即指責曹操爲漢朝逆賊,用的是討伐旗幟。相爭各方都找到自圓其說的藉口,爲其政權的存在建立合法性。 再回過頭來看當前的兩岸情勢。和曹操所幹的勾當完全一樣,中共政權奉行的是馬列主義,大肆顛覆歷史,破壞中國文物古蹟,卻又披着中國的外衣,以中國的唯一代表自居。而爲中共政權服務的大批官僚及知識份子,正是被中共的「中國」名號所矇蔽,有的即是掩耳盜鈴式的自欺欺人。這是中共長久以來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後,還能維持其專制統治的重要原因。 目前臺灣的情形和當時漢蜀及孫吳十分相似。正如劉備代表漢室的合法性,臺灣目前還保留中華民國的旗號,擁有代表正統中國的合法名號(見諸《中華民國憲法》),同時又像當時東吳那樣,民殷國富,人才濟濟,並且據有臺灣海峽之天險。但正因爲臺灣集合了劉備和孫權的雙重角色,使得當時的三足鼎立的動態平衡在今天便很難實現。目前兩岸相持,美國又不願意捲入扮演第三者角色,以達致臺海各方均勢,使得現在兩岸雙方互動平衡和走鋼索的平衡一樣,具有極其不確定性和危險性。 當前臺灣內部獨立聲浪高漲,其實正中中共下懷。在對臺戰略上,中共政權充分利用其統治大陸所具備的中國名號,以民族主義作爲號召,在海內、外進行統戰。另方面,有意通過各種渠道,誤導臺獨力量,使臺灣自動放棄代表中國的合法中華民國旗號,激起全球華人民憤,進一步收縮臺灣的道義空間,以便師出有名,同時挑起省籍對立情結,分化臺灣內部政治勢力,逐漸瓦解臺北政府的國家意志。 8月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了兩個重要華人會議。一方是傳統親臺北的「歐華年會」;另一方是由北京主導的「全球華人華僑推動中國和平統一大會」。雖然雙方均聲稱是民間會議,但兩岸政要均出席了各自大會,可見政治意味之濃,以及相互較勁的明顯。難能可貴的是,民進黨籍的臺北新政府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女士在歐華年會上致詞表示,臺灣願在民主、人權前提下和大陸統一,顯示民進黨人開始從當初的歐、美式理想主義,回到殘酷的政治現實中來,也恰到好處地將了北京政權的一軍。親民黨宋楚瑜也在大會專題演講中提出,「與其從臺北看天下,不如從天下看臺北」這樣富有前瞻性的論點。而「全球華人和統大會」卻幾乎是北京單方面的獨腳戲,除了重溫當年文革批判大會的荒唐夢幻之外,對現實中的兩岸問題卻提不一些具體的建設性方案。可見,兩岸關係的發展,還要像諸葛亮所說的那樣,以待天下有變。值得關注的是,當年領導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的中國國民黨,是否將會在未來的兩岸演變中完全缺席?(http://renminbao.com)轉自民主論壇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