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是这样陨落的 ...
 
2000年12月24日发表
 
【人民报讯】谢韬,云南省历史上最年轻的市长。今年32岁的他,有着让人羡慕的政治生涯:曾任思茅市委副书记、市长,全面主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在思茅市甚至云南省都声名显赫。然而,这颗头戴耀眼光环的政治新星,很快就从政坛陨落了。

      银弹击倒最年轻的市长

  9月25日,谢韬再次成为焦点人物———五年前,他因成为市长助理曾引起轰动;所不同的是,今天他是被押上庄严的法庭接受审判。   起诉书中对他的介绍是这样的:被告人谢韬,男,1968年10月2日出生,湖南省醴陵市人,汉族,研究生文化,党员,思茅市委副书记、市长,无前科。因挪用公款一案,于1999年12月1日被刑事拘留,同月14日,由思茅地区公安局执行逮捕。

  法庭上,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思茅分院采用先进的多媒体举证技术指控谢韬涉嫌两大罪行———挪用公款25万元及索要收受他人财物8.5万元。

               市长的要钱手段

  随着案件的进一步审理,谢韬由一位年轻有为、开拓进取的市长转变成独断专行、为所欲为乃至沦为阶下囚的人生轨迹逐渐展现出来。

  1994年,时任思茅市副市长并分管工业交通的谢韬,对思茅市特困企业提出技改方案,思茅市造纸厂受其直接指挥。对于他的技改方案,省财政厅决定下拨一笔资金,支援思茅的改革。谢韬盯上了技改专项资金,以其妹谢柳在昆明办服装厂急需资金为由,向厂长黄秀强提出借25万元公款给谢柳作周转资金使用。面对陷入重重困境的企业,黄秀强未敢及时答复谢韬,无奈谢韬再三催要,畏于谢韬的权势、地位,黄秀强最后只得同意借款给谢韬。12月12日,谢韬在技改小组办公室内向黄秀强及造纸厂会计、出纳出具借条,并提供昆明五华服装一厂帐户,造纸厂遂将25万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汇往五华服装一厂给谢柳。此款被谢柳使用5个多月后于1995年5月15日汇回思茅造纸厂,未付利息。款归还后,谢韬未忘用其妹的收条从思茅造纸厂换出自己的亲笔借条,以图不留痕迹。

  谢韬由副市长升任思茅市市长后,常常为结识显要人物伤透脑筋。同时,他也认为,我孝敬上边,下边也应孝敬我才体现公平。

  1997年1月17日,思茅天都公司董事长李某接到思茅市政府办公室前往深圳考察的通知后,急匆匆赶到政府办公室,交纳考察费。随后来到谢韬的办公室,谢韬对李某说,“我没有钱,怎么领你们到深圳考察呀!”李某听出谢韬话中有话,将随身携带的1万元公款拱手交给谢韬。此后花了代价的李某在深圳考察中可谓一路顺风,长了不少见识。事后,李某叫天都公司推销员从昆明虚开了一张1万元的项目考察费发票到公司冲销了该笔费用。

  1997年4月,天都公司董事长李某在昆明读书,接到谢韬的电话,让他买一台电脑送给当时在云南省经贸委工作的妹妹谢柳,李某一口答应下来。次日,李某同该公司副总经理找到谢柳,几句寒暄后,谈到购买电脑正题,双方商量由天都公司以37500元价格买了一台电脑和复印机,复印机由李某带回天都公司,电脑交给了谢柳。据物价管理部门评估,该台电脑实价为15000元。

  1999年9月初,就在思茅地区纪委着手调查谢韬的问题时,谢韬仍胆大妄为,索要钱财。他被派往省委党校学习之前,将22张合计金额为9616元的开支票据交给思茅龙生集团董事长朱某处理,并以要办事为由,向朱要钱。9月25日,谢韬从昆明电话通知朱某,要他在国庆节前送钱上昆明。接到电话后,朱某随即让龙生集团副董事长帮借6万元,并告知是谢韬所需。9月27日,副董事长向龙生集团下属苗圃公司借了6万元,并以假名“李富成”为户名将钱存成农行金穗卡交给朱某,朱某将卡带上昆明后,于同月28日将卡及取款密码在省经委谢韬住处交给谢。后该款于9月30日、10月8日被谢韬的妹妹谢柳分两次取出。谢韬交给朱某的开支票据,朱某留存于家中未处理。

  最终,思茅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以谢韬犯挪用公款罪、受贿罪,数罪并罚,一审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一年,依法追缴挪用公款利息损失96255元、受贿非法所得8.5万元人民币。

             “不换思想就换人”

  一个年轻的市长被击倒了,他“辉煌”而短暂的政治生涯从此划上句号。从他的身上,折射出对权力的强烈欲望和对权力的无限滥用之间的矛盾,他的可悲结局,令人深思。

  谢韬原籍湖南,在中越边境的河口县长大。1991年,毕业于云南某高校,被分配到云南省经贸委任科员。1994年下派挂职到思茅市任市长助理。在当地人的眼中,市长助理年富力强,不过是来到边远的地方渡渡金、混个一官半职,捞足政治资本,以备日后飞黄腾达铺平道路。谢韬却是用实干让当地人大跌了眼镜。

  谢韬上任后,虚心待人,朝气蓬勃,显现出年轻人的冲劲。分管国企改革后,他深入基层,蹲点摸索,根据实际提出了许多技改方案,对思茅市的国企改革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谢韬的钻劲、拼劲,改变了人们最初对他的看法。

  1994年底,谢韬升任副市长,随后又升任思茅市委副书记、市长。此时的谢韬更是踌躇满志,大有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1998年,市委书记调往省城后,谢韬主持市委、市政府的全面工作,成为思茅市的一号人物。此时,谢韬大权独揽,惟我独尊、专横跋扈的作风渐渐显露出来。

  思茅市人口约17万,政府和乡镇部门正副科级干部加起来近300人。但从1996年至1999年4月间,300名干部如坐针毡,经历了无数煎熬。

  据说谢韬有一句“名言”:“不换思想就换人”。思茅的一位领导透露,谢韬大量撤换干部,挂在其嘴边的政治术语是要调动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使干部有压力,有紧迫感,才会有动力。而现实却是只要谁的思想跟不上他,或是工作成绩不如他意,他就坚决撤换,由此,上演了许多荒唐戏。

  据统计,谢韬在任5年,思茅市任免干部多达1288人次,平均每年任免干部429人次,最多一天讨论任免干部70多人,有的干部一个月就变动3次。据说,大动干戈中,只有一局长及一主任未被涉及。

  一位领导对大量撤换干部提出异议,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工作,有违规章,缺乏民主决策。然而,这位领导很快被以抓工作为名派去基层。   在大量的撤换干部过程中,人们渐渐明白这不仅有利于树立市长的威信,同时,也可大量培植个人势力,安插亲信。1997年,以改革家自居的谢韬,引进了100多名大学生和外地工作人员,为了给他们腾出位置,市政府决定成立30个居民委员会,分流90名原来的干部到基层工作,让各单位上报名额完成指标,若完不成指标局长停发工资。这样一来,40多岁年富力强的干部被分流,有的20多岁的本科生也未能幸免。由于一次引进的大学生太多,市政府向省级人事部门申请了60多个公务员编制,吃财政饭的人又增加了。

  而在引进的人员中,湖南人、河口人、谢韬母校毕业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人才引进过程中,假文凭、假身份、假户口、假工龄、假档案等比比皆是。有时谢韬为了提拔某人,要求突击发展党员,指示强行通过,这个支部不行就换另一个支部去通过,有人从递交“申请书”到入党仅用了12天时间。

  据一位被采访的领导介绍,谢韬的妹妹谢柳在湖南待业,在人才引进中,被作为大学生分配到思茅,后调省经贸委工作,为其办成此事的“功臣”一个月内就被重用,提拔为人事局局长。

           改革“引进”31名假干部

  “不换思想就换人”的用人政策,让思茅市干部们诚惶诚恐,大家无法安心工作,尽想如何赢得市长信任,如何保住这个职位。于是,浮夸之风漫延,弄虚作假盛行。

  1998年,市政府下文,要在年内使整个思茅市的财政翻两番,若完不成任务,各乡镇主要领导就地免职。此举在思茅市的8个乡镇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有的乡财政1年才20、30万,要翻越100万,政府没有具体举措,没有新的增长点,如何完成。乡镇领导染上了悲观情绪,都说“我们不干是死,拼命干也是死”。

  思茅市干部队伍的混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愤慨。1999年10月28日,思茅地委下发了《思茅市委关于违反〈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等干部任用规定的检查》的通知,严厉批评了思茅市委在干部任用中存在的严重错误和问题,思茅市委也在检查中承认干部任用过程中的失误,检讨说,“有些问题甚至是恶劣的”。从今年开始,纪检、组织部门对思茅市的干部进行了一次大清查,一些外来“人才”闻风而逃,其中有的甚至未办理任何手续就消失了。清查中,有31名“涉假干部”、“问题干部”被查处。现已处理清退19人。

              老哥,你又上当了

  在思茅曾流传着这样的笑话,当一工程队承建思茅一段公路完工后,负责人希望市长能兑现工程款时,谢韬答复:“老哥,你又上当了,上边没有拨钱给我,我到哪儿弄钱给你呀!”面对市长近乎无赖的回答,承包人捶胸顿足,只能自认倒霉。

  谢韬在主持市委、市政府全面工作中,搞急功利近、不顾影响的“面子工程”不过是他显露政绩的一种手段而已。   现在看来,让人笑不起来的假新闻,也被谢韬一惯采用。当地电视台经常播放谢韬深入基层视察的新闻,但在思茅市,却很难寻到谢市长的身影,播放的镜头常常是刚下飞机后到田间地角补拍的。有时,谢韬甚至还在北京、昆明遥控指挥电视台轮番播放自己“深入基层”的镜头。

  谢韬作为年轻干部下派到思茅,他的得意之作就是炫耀自己所编织的关系网。人们也看到,就是这个关系网很快让他身兼要职,成为他执政的资本。因此他坚信,只要把这个网织好、织大,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经常飞到省城、北京,招摇于官场之间。他把这种成果作为“突出业绩”,在当地倍加吹嘘,什么时间与某高级领导在一起吃饭、与组织部门的领导一起去钓鱼等等,让人们去无限

 
分享:
 
人气:13,772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