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你們與腐敗擦肩而過
 
朱健國
 
2000年10月28日發表
 
【人民報28日訊】事物的最佳狀態並不在最多最大。人生也一樣,並非活得越長越好。「央視」在20世紀最後一個月首播15集電視連續劇《紅巖》,提醒人再次想起這一意味深長的哲學命題。「紅」劇本已失敗——和原著小說《紅巖》、電影《紅巖》相比,它幾乎處處遜色。然而,那每集的片尾曲《永生的忠魂》,在唱到最後一集時,突然大放光彩,讓人百感交集,頓悟人生——「你們匆匆離去/在黎明將臨之際/長夜已到了盡頭/你們卻沒能望見晨曦/你們匆匆離去/在春天將臨之際/寒冬已到了最後/你們卻沒能趕上花季/呵,你們匆匆離去/甚至沒有能留下隻言片語/呵,你們匆匆離去/與你們擦肩而過的是勝利/你們匆匆離去/旗幟上血寫着你們的姓名/……」這「實話實說」的主題歌,充滿了讓人共鳴的無盡的惋惜。那潛臺詞似乎在說,啊,江姐,許雲峯,假若你們不在勝利前夕越獄失敗,活下來了,你們就一定能得到多年艱苦革命後應有的權力與待遇的回報,照常規推理,江姐、許雲峯只要活下來,至少要當個市委副書記,一個副廳級幹部是絕對無問題的,一個「副廳級」意味着出有專車,吃有賓館,兒女讀書有老闆「埋單」……江姐、許雲峯與多少人生享受擦肩而過!

  看最初幾集《紅巖》時,這片尾曲只讓我充滿了對烈士的惋惜與遺憾。可是有一天,看完《紅》劇,突然翻到一張報紙,上面有新消息:原湖北省副省長孟慶平因收受賄賂被判刑10年,原江西省副省長鬍長清受賄索賄544萬元被判死刑……我一忽而記起,許多胡長清、孟慶平式的幹部,陳希同、王寶森,再往上溯,劉青山、張子善……這些人若也是「在黎明將臨之際/你們匆匆離去」,不也就是「永生的忠魂」,偉大的烈士?

  有誰能保證許雲峯、江姐未與勝利擦肩而過,活到今天,不會墮落爲「腐敗分子」?

  那麼多貪官不都是因爲曾有驚人可敬的「革命貢獻」而登上高位擁有特權的麼?

  江青如果在陪毛主席進京途中犧牲,她將永有英名流傳,而不會成爲「四人幫」而緋聞滿天。

  林彪若在打敗白崇禧、解放海南島後便死去,他將永遠是常勝元帥,無敵將軍,毛澤東的親密戰友,甚至會得到領袖的一首「誰敢橫刀躍馬,唯我彭大將軍」之類的詩詞。

  也許江姐、許雲峯素質特別不一般,他們既不會腐敗,也不會是野心家,但是,他們能逃脫被迫搞「反右擴大化」、「三年自然災害」餓死農民、「文革」時割斷張志新喉管的悲劇麼?能倖免當「走資派」,像劉少奇那樣慘死在自己的領袖手下的悲劇麼?他們即便劫後貪生,活到改革開放,又能否逃出眼睜睜看着自己的老上級、老部下一個個或腐敗貪污或信仰全倒的悲劇?許雲峯臨刑前曾對徐鵬飛說:欣慰一個貪污賄賂成風的腐敗社會要結束了!他哪裏能想到幾十年後,還會有那麼多的市長、處長天天以腐敗分子上報!紅巖烈士們眼看着當年所追求的紅彤彤的共產主義理想結果竟是這樣一個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條的半宗法專制半資本主義(集兩種體制陰暗之大成)的僞現代化現實,他們是否會產生「生不如死」之悲哀?

  有一位長輩朋友,曾是當年的地下黨,他說,我有時真羨慕當初死去的烈士,他們奮鬥了,在犧牲前夕看到了自己的奮鬥建立了一個新中國,滿懷安慰地死去了,他們真幸福!可憐的倒是我們這些活過來的人,到如今才知自己當初的革命奮鬥,原來只是帶來「反右」、「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革」、「清污」、「三講」等無數運動。在勝利前夕死去的烈士,他們的理想是完整的永恆的,他們深信人間有美好的人和社會,而我們這些活下來的人,則永遠地失去這些美妙的理想,我真羨慕他們!

  那時我不懂這番話。而今看《紅》劇,我明白了,紅巖烈士真值得羨慕!

  如果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後便逝去,他將不會有「晚年錯誤」,而是一箇中國人心中永遠的完人偉人!

  如果……不只是這些政界人物,便是一些學者、文人(如郭沫若、馮友蘭、巴金),若新中國建立之時便死去,便不會有後來指鹿爲馬、違心論學,迎奉聖意的僞史學、僞哲學、僞小說、僞詩歌、僞散文了……

  呵,多少人的錯誤,其實只是多活了一些年!多說了一些話,多做了一些事!

  啊,讓我們衷心祝賀紅巖烈士江姐、許雲峯!你們真是犧牲在最佳時間━━早幾年犧牲,不知革命是否會勝利,晚幾年死去,很難逃過「腐敗」與「晚年錯誤」,只有在1949年這個新中國建立之時——人們迅速地從奴役走向自由之時——這是最佳死亡時間!因爲不久,僞現代化(「極左」)就又讓人更迅速地從自由走向奴役。

  讓我們把電視劇《紅巖》的片尾曲改一改吧:

  你們匆匆離去,在腐敗即將來臨之前,你們匆匆離去,在理想被破滅的前夕,你們與腐敗擦肩而過,你們與僞現代化悲劇擦肩而過!呵,你們真是幸運!

摘自《共鳴》雜誌(2000年2期) (http://renminbao.com)

 
分享:
 
人氣:11,58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