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联合早报专访陈水扁实录
 
2000年10月22日发表
 
【人民报讯】台湾总统陈水扁在10月20日下午在总统府接受由新加坡报业控股高级执行副总裁(华文报集团)周景锐率领的本报采访团专访。这是陈水扁自今年5月20日上任以来,第一次接受海外华文媒体的专访。联合早报网站22日已经发表李气虹整理的这次专访内容,实绿如下:

时间:2000年10月20日下午5时至6时。

地点:台北总统府会客室。

出席者:陈水扁(台湾总统,简称扁)、简又新(总统府副秘书长)、苏正平(新闻局长)、周景锐(简称周)、林任君(本报总编辑,简称林)、严孟达(本报执行编辑,简称严)、李气虹(本报驻台北特派员,简称虹)和唐家鸿(摄影)。

□林:总统先生,您在“五二零”就职演讲中提出“五不”原则,又提出“统一并非唯一的选项”。请问这两种说法之间是否有矛盾?可否请您再明确表述台北对“一个中国”、两岸关系和统一问题等课题的最新立场?

■扁:我要再次强调,有关个人对两岸的政策,一切以个人“五二零”的就职演讲为基调,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的改变。我在演说中强调几个重点:

一、海峡两岸人民都有共同的历史背景、相同的文化血缘甚至宗教信仰,我们应该珍惜和把握这些共同点。二、作为中华民国的总统,依照宪法,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安全及谋求民众的最高福祉。三、我们呼吁两岸领导人应该有智慧和创意,可以秉持民主、对等的原则在既有的基础之上,共同来处理未来一个中国的问题。四、只要中共无意对台湾使用武力,我在任内不会变更国号、不宣布台独、不进行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不把“两国论”入宪,也没有废除“国家统一委员会”和《国家统一纲领》的问题。五、2300多万的台湾人民,应该拥有对台湾前途、两岸关系表达自由意志的最后选择权和决定权。

  我说“统一不是唯一的选项”,是针对《国统纲领》第一条规定“要在自由、民主意志之下加速国家统一”。如果谈自由意志、民主原则,应经由人民同意,再作最后定夺。说要“加速国家的统一”,是否有依照自由、民主的原则,让人民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根据各种民意调查,当然有主张统一的人,主张独立的也为数不少,介于两者之间,包括维持现状,还有其他不同选项。

  今天台湾是一个民主多元的社会,我作为总统必须顺应民意,是人民当家做主,不是总统帮人民决定一切,否则就是威权、独裁。

□林:您的意思是说,如果对“五二零”演讲及“统一不是唯一的选项”有不同的理解时,应以“五二零”演讲为基调?

■扁:任何过度的解读,任何不一样的诠释,我们认为一切以“五二零”演讲为主轴。

□林:我这样提是因为这给人一种印象:“统一是可以被排除的”,反过来说独立就是一种选项,所以才……

■扁:但我也要讲,台湾前途,两岸关系不是只有两种选择。不论怎样,都必须尊重人民自由意志的选择,而不是个人一厢情愿的想象和选择。

□林:不论有多少选择,是否意味著统一并非唯一的终极目标?

■扁:这要问台湾人民,不是问我个人。我个人没有权力,包括任何政党、团体也没有权力帮台湾人民做任何的选择和决定。

□林:可否请您谈谈对9月间与李光耀资政会谈的观感及印象。台湾媒体最近不断猜测李资政在两岸关系中扮演“传话”、“调解”的角色,不知您对此有何看法?是否认为或希望李资政扮演任何角色?

■扁:李资政是非常杰出的政治家,世界级的领袖之一。他不是调人,也没有做任何的传话。他对全球事务或亚洲事务,特别是两岸事务,有他个人的观察、宝贵经验和基本思维。

  李资政绝对是台湾和阿扁的诤友。个人这次是第五次同李资政的晤面,大概有近六个小时的会晤,包括一次的餐会和两次的会唔。

  在去年以前,我每年固定在新加坡同李资政会晤一次,已有连续四次的机会,听取他的许多指教,让我能够成长和进步。今天虽然我已当选总统,还是觉得必须虚心受教,非常谦卑的聆听他的意见,特别是他长期对两岸的关注和宝贵经验,绝对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的地方。

□严:李资政(在台北时间)今天早上在美国外交关系理事会的座谈会上提到,江泽民先生今年6月向他表示,不希望两岸有任何冲突而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计划;如果形势逼人,他将不惜牺牲中国现代化的计划,也不愿失去台湾。

  李资政还表示,他在访问台湾后,相信两岸有可能在字眼上取得共识,使两岸领袖不再坚持各自的立场,并恢复两岸问题的协商。他也希望两岸能在美国总统选举之前恢复对话,否则会给下一任的美国总统留下一个问题。不知您对此有何看法?

■扁:李资政与江泽民主席有怎样的谈话内容,我不得而知,李资政也不可能告诉我全部的内情。另外,美国总统大选将在11月7日投票,距离现在已经非常近。若要在两个星期左右恢复两岸协商,情势上实在也不容许。克林顿总统即将卸任,两岸是否适合在目前的节骨眼重启协商,值得观察和注意。

  不过台湾已经作好各方面的准备,随时可以重启协商大门。纵使是明天,我们也准备好随时上路,对话协商。

  我们乐意倾听李资政的谈话,也许有些论点我不完全同意,但李资政有他的观察,我也有我的接触。对两岸事务,特别包括对美的工作、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我们也取得一定的资讯,也非常清楚知道条件和限制在哪里。

□严:您刚才说你们随时都可以恢复谈判,请问现在有哪些主要障碍?能不能克服?

■扁:我们不能一厢请愿,要谈总要有对象。所以我们要跟对岸谈,也要对岸能够坐下来。我在就职演说特别提到,两岸绝对可以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交集和共识,在既有的基础之上,共同处理一个未来一个中国的问题。

□林:您所谓的“既有的基础”,是否包括“九二年共识”这样的基础吗?

■扁:我所谓“既有的基础”,范围非常广泛。今天不论要具体谈哪一点、哪一件事情,都可能会挂一漏万。在不同的情况下,也许会有不同的解读和定义。所以当初我字字斟酌,还是觉得用“既有基础”比较顺贴。

  不错,两岸在1992年对“一个中国”议题有过对话和讨论,但没有一致的结论。我们不接受中国大陆的“一个中国原则”,中共也不接受我们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变成各说各话。

  我们相关单位的报告显示,尽管各说各话,但总有一些坚持,否则九三年不可能在新加坡有辜(振甫)汪(道涵)会晤。整个过程当中必有一种精神凝聚,形成所谓的“九二精神”,也就是“对话、交流、搁置争议”。所以我觉得不论怎么提都有问题,不如说在“既有的基础之上”,共同处理未来的两岸问题。

  所谓“既有基础”,就是有过协议的我都承认,有共识的我也接受,有默契的我不反对。已经存在的基础是不可否认的。在既有的基础上来恢复协商,可以争论哪些问题再来重新讨论。我们往前看,再找出新的共识,不是更好吗?在旧有的窠臼里面打转,其实也有碍两岸协商。

  所谓搁置争议,就是说要谈或不谈争议也没关系,但基本上要能够对话,要交流才能对话。这要由两岸要共同来启动协商的大门。

□周:总统先生,照您的说法,只要大家承认“九二精神”也好,或“九二共识”……。

■扁:我没说要承认,只是我们一直在说九二年到底发生什么事情……

□周:这应该有记录吧…?

■扁:有记录怎会各说各话?没有记录,连“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也找不到,也没有找到“共识”两字。我们当时都不在场,事后要看文字也找不到,到底是哪一边讲了算?只要能够对话、交流,就有办法找到交集。我相信两岸绝对是“同”超过“异”,不坐下来,就把距离越拉越远,对大家更没好处

□虹:中央研究院李远哲院长在总统府两岸跨党派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呼吁两岸尽快回到九二共识。但在上星期六的第二次会议时,陆委会蔡英文主委说那是李院长的个人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您会参考谁的意见多一些?

■扁:个人认为应该透过跨党派小组的民主机制运作,由小组讨论并形成最后的结论。李院长只是抛出个人的意见,作为跨党派小组讨论的基础,我相信他也无意左右跨党派小组去做最后的结论。

□虹:北京方面认为,您到目前仍然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是海基会与海协会无法复谈的关键。您认为两岸要如何突破当前的僵局?

■扁:目前两岸无法恢复协商,跟讲“是哪里的人”一点也没有必然关系,不必把它变成一句口号或一个图腾,玩这种文字游戏没有太大的意义。今天在台湾内部,不管你自称台湾人、中国人、华人或世界公民也好,大家最关心的是两岸未来如何良性互动?怎样立足台湾、放眼世界,让海峡两岸过得更好、更有尊严、更有自信。这才是重点。

  今天在中华民国,在台湾,依照国际法和宪法,我们是中华民国的国民,这是我们最大的公约数,这才是最重要的。

□虹:民进党秘书长吴乃仁在8月29日曾主张,台湾与其用“戒急用忍”的阻挡方式,不如用“中国大陆投资配额制”的引导方式,来规范台商到大陆投资。您认为是否合理可行?

■扁:民主进步党就是这样可爱、非常民主多元,在没有形成政策之前,每个人都可以放言高论,可以提不同的意见。但很清楚的,政府没有这样的政策。我们的两岸财经政策就是要在台湾国家安全可以确保的大前提之下,愿意根据市场、比例、互惠法则来检讨目前对中国大陆的经贸政策。

□严:9月27日,您提到曾和李资政在新台经贸关系上达致3点共识,包括推动和签署台新自由贸易区协定、推动金融合作以及在电信、资讯和互联网的领域进行策略性联盟。不知这三点共识何时落实?

■扁: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共识,接下来就是相关的部会彼此之间开始接触和磋商。能够达成这样的一个共识,代表新加坡政府,包括李资政在内对台湾的信心。

□严:您多次提到要把台湾建设成为“绿色矽岛”的宏图,不知新加坡企业能在哪些领域参与或和台湾伙伴合作?

□扁:我们可以分工合作,也可以有一些策略联盟。新加坡作为一个海港空港的中心,金融服务业发达,所以我们要吸取新加坡成功的经验,作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好榜样,当然台湾也有新加坡可以注意和学习

 
分享:
 
人气:12,08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