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為什麼寺院的鐘要敲一百零八下?(圖)




永樂大鐘是「佛鐘之王」。永樂大鐘的鐘體所鑄二十三萬多字的經文、佛號及梵語也隨著鐘聲
被送入人耳,直抵人心,佛法沁入人間物質大場,其醒世弘法、善化萬民的功力功德無量。

【人民報消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朝詩人張繼《楓橋夜泊》這首詩使寒山寺揚名天下。每逢新年,寒山寺都要敲鐘一百零八下,為新年祈福。為何寺院的鐘要敲一百零八下呢?這其中是有緣由的。

鐘,莊重平穩,端正安詳,自古即為寺院中重要的法器之一。寺院的鐘分為梵鐘、喚鐘兩種。梵鐘專司召集眾人,或為朝夕報時之用;喚鐘則為法會、節慶通告佛事開始之用。

佛寺大殿前左右兩邊通常都建有鐘鼓樓,分別放置鐘、鼓。寺院僧人於每日朝課與熄燈之前都會敲擊鐘鼓,稱為「晨鐘暮鼓」。

據《百丈清規.法器》中載︰「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

所以敲鐘也有講究,晨曉敲鐘,是警醒世人自無明長夜中覺悟;晚暮敲鐘,是喚醒世人的昏暗迷惑,又稱為幽冥鐘。

寺院敲鐘是早晚各敲一百零八下。晚上先擊鼓再敲鐘,一邊擊鼓一邊持咒,擊鼓後再敲鐘,晚上的敲鐘先慢後快,慢十八下,快十八下,反覆三次,計一百零八下。早上則反之,先敲鐘後擊鼓,鐘先快後慢。

為什麼鐘要敲一百零八下,這裏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易經》認為「九」寓意吉祥,一百零八是九的倍數,是至高無上的象徵。

另一種說法是佛教認為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一百零八次,則除盡人間所有的煩惱。因而,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顆,念經或持咒都是一百零八遍。

漢朝班固撰《白虎通義》中記載︰「鐘者,動也,言陽氣於黃泉之下,動養萬物也。」大意是說,鐘能聚集地下的陽氣,敲鐘可以把陽氣從地下喚出來,滋養萬物。

古人有除夕夜「撞鐘祈福」的傳統習俗,人生的一百零八種煩惱,隨著悠揚的鐘聲「隨夜盡」,新的一年「破曉來」。

還有一種說法是撞鐘一百零八下即為一年之意。因為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五日一候),共一百零八,象徵年年循環不息,天長地久。

明朝學者郎瑛撰《七修類稿.事物類.鐘聲數珠》上記載︰「鐘聲,晨昏扣一百八聲者,一歲之義也。蓋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正得此數。」

據傳,寺院撞鐘的傳統源自於南朝梁武帝,他曾向高僧寶志和尚請教︰「如何才能擺脫地獄之苦?」

寶志和尚回答︰「人的苦痛不能一時消失,但如果能聽到鐘聲敲響,苦痛就能暫時停息。」於是,梁武帝就下詔令寺院每日都要撞鐘。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盛世鳴鐘的習俗,鐘的端莊形象和銘文具有永久性和歷史感,象徵著天長地久、國泰民安、和諧幸福。

永樂大鐘 廣傳梵音善化萬民

北京的大鐘寺有鑄於明永樂年間的「鐘王」永樂大鐘。永樂大鐘高6.75米、鐘口直徑3.3米、重達46.5噸,用銅、錫、鉛合金鑄成,通體褚黃,有「鐘王五絕」的美譽。鐘體內外鑄有佛教漢、梵經文共23萬多字,經文字體工整婉麗,是明代書法家沈度的手筆。

永樂大鐘音響奇妙優美。鐘體上窄下寬,鐘聲渾厚洪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幽雅,擊鐘時余音長達兩分鐘以上,鐘聲最遠能傳15~20公里之外。

明成祖鑄永樂大鐘是一口集各類古鐘之大成的「佛鐘之王」。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佛鐘,鐘身內外鑄滿佛教經咒,遍布大鐘的每一寸表面,外面為《佛說阿彌陀經》等,裡面為《妙法蓮華經》等,鐘唇為《金剛般若經》等,計有經咒十七種。

《長阿含經‧阇尼沙經》闡述,梵音有五大特點,「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成祖明確表達,傳播梵音的目的是「普為眾生轉法輪」,「普利於一切」,包括「所有十方諸眾生」。

永樂大鐘的鐘聲以其音聲、音義,均恰合梵音。擊鐘一下,「字字皆聲」,周遍遠聞。鐘體所鑄二十三萬多字的經文、佛號及梵語也隨著鐘聲被送入人耳,直抵人心,佛法沁入人間物質大場,其醒世弘法、善化萬民的功力功德無量。△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8/1/28/66819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