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危機之際 金韓松為何選擇避難美國(多圖)

董九旺




川普將帶領美國再次偉大起來!



金正恩暗殺了同父異母的哥哥金正男後,正在追殺侄子金韓松。



視頻中,金正男的兒子金韓松公開了自己的護照。

【人民報消息】川普正在帶領美國現政府,兌現對美國人民的承諾:讓美國再次偉大起來。這讓全世界的正義人士看到了希望。美國又開始有了凝聚力。

美國眾議院3月8日投票通過了到今年9月底的5,78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法案,為總統川普(特朗普)提出的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奠定了基礎。

川普政府正在準備一個對該法案再增加300億美元的補充法案,作為兌現總統承諾的一部份。川普和其他共和黨人認為,由於奧巴馬政府拒絕投入足夠的資金,令軍力「耗盡」。

今年2月23日,川普接受路透社專訪指出,美國的核武能力已經落後他國,未來將大幅度充實該方面的實力,確保美國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川普強調,任何國家都不應該把擁有核武當成是一個夢想,他自己就頭一個舉手贊成這種觀點。但是如果各國都在強化核武實力,即便該國家對美國友善,美國也絕對不能在這方面居於下風。

對於肩負著世界憲兵責任的美國,必須、也能夠在軍事力量上居高臨下,因為這是美國完成歷史使命的一個必備條件。

2018財政年度將從今年10月1日開始,川普正尋求為國防部預算增加540億美元軍費。但是,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33名共和黨議員卻希望川普至少再額外增加370億美元。議員們在3月8日(週三)給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的一封信中說,這是開始扭轉軍方戰備狀態弱化所需的資金。

看來,「美國再次偉大」裡面還包括一個含義:美國熱愛和平,但美國必須是第一軍事強國──只有如此,邪惡想動的時候,就得思量思量!邪惡真敢動,就會被滅亡!

最近有一個來自韓國和日本的消息,透露金韓松已到達美國。

日本《產經新聞》3月10日報導,金正男2月13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遭暗殺後,金正男家族,特別是其子金韓松的行蹤,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韓國「被綁架者家庭協會」的代表崔成龍9日稱,金韓松已到達美國。

3月7日「千里馬民防衛(Cheollima Civil Defense)」的組織稱,已把金韓松等人送至安全的地方,並特別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的荷蘭政府、中國政府、美國政府和不願具名的一政府表示感謝。

金正日的長子金正男是被其同父異母的弟弟金正恩派人暗殺的。馬國開始時的調查遲緩,態度曖昧,實際上是想看看中方的態度。金三胖蠢到極點,讓朝鮮駐馬大使向馬國政府提出抗議,聲稱馬國也涉嫌參與暗殺金正男,朝大使自知胡說八道,一邊抗議一邊流汗。朝鮮還迅速派出代表團赴馬,要求交出金正男遺體,還不承認這是金正男,管他叫「那個男人」。

金三胖終於惹惱了馬國,拿出吉隆坡國際機場的錄像,證明連朝鮮駐馬來西亞的外交官都在暗殺現場。除了要求朝鮮大使館交出兇手,近日還要求朝鮮駐馬大使48小時之內離境。

3月7日,一段名為KHS的視頻資料被叫作「千里馬民防衛(Cheollima Civil Defense)」的組織上傳至YouTube視頻網站上。

視頻中,金正男的兒子金韓松公開了自己的護照,並以流利的英語說:「我叫金韓松,來自朝鮮,是金氏家族的一員,我父親幾天前被殺害」、「我和母親及妹妹在一起」。但具體信息,如某些口形及具體護照內容經過了馬賽克處理。

當天該組織在官網發英文聲明表示:「金正男遇刺後其家屬向本組織求救,已把他們送至安全的地方。當時準備逃離和保護工作情況非常緊急,在此,特別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的荷蘭政府、中國政府、美國政府和不願具名的一政府表示感謝。」

千里馬民防團體同時發英文聲明表示,因為安全原因,不便公開金韓松及其家人的藏身地點。韓國政府相關部門表示:「視頻中的男子已確認是金韓松。」

《新加坡亞洲新聞臺》報導稱,「千里馬民防衛」是一家鮮為人知的團體組織,被推測為主要支援脫北者。


臺灣移民署署長何榮村(左)9日在立法院
答詢。右為國安局長彭勝竹。
據外界猜測,「不願具名的一政府」應該指的是臺灣,外傳金正男的兒子金韓松人在臺灣。這個消息會不會惹惱手持核彈的金瘋三兒,跟臺灣島過不去?

3月9日,在臺灣國安局長彭勝竹的陪同下,移民署署長何榮村以在立法院答詢的方式回答說:金韓松沒有入境臺灣,但有沒有過境不知道。解除了臺灣的安全危機。

金韓松到底哪裏去了?金瘋三兒非常希望知道金韓松確切的藏身地點,好把侄子消滅掉。

韓國「被綁架者家庭協會」近日披露金韓松已到達美國。報導稱,金韓松是從其居所地中國澳門出發,經由印度尼西亞前往美國的。但他到達美國的具體時間不詳。

金韓松與媽媽和妹妹的命真好,遇到了川普當政,遇到了美國「再次偉大」的歷史時期,否則後果難以想象。(文/董九旺)△

(人民報首發)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7/3/9/65143b.html
 
文章二維碼: